中国入世五年的六大预言与现实
2006-12-08 10:27:3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将满五年。五年中见到最多的词语就是“开放与冲击”、“保护期限”等。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出现了各种有关入世给中国产生影响的预言,这些预言就是镜子,见证了中国这五年的发展,也照出了许多问题……
“世界工厂”的应验和“中国即将崩溃”的担心
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布的白皮书首次提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工厂”。2006年的数据显示,几十个产业的将近200种产品,中国制造都居世界第一。关于中国世界工厂的预言应验了,不过这虽然是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却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入世五年,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在强化,然而,在2005年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强中,中国尚无品牌上榜。中国的世界工厂是靠着低附加值的贴牌加工换来的。世界工厂给中国带来的是电荒、油荒、煤荒等一系列“荒”。这种依赖资源消耗换取的世界工厂的名份我们不能依恋,更不能依赖。
五年前有一本《中国即将崩溃》的书,声称中国经济繁荣是虚假的,在加入WTO后的强劲冲击下,中国的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坚持5年。这种言论当然是疯狂的,但是中国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对于中国自身造成的伤害以及它能够走多远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4000万人失业”与和谐社会的提出
中国入世前,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曾预言,中国加入WTO的前5年将会出现4000万人失业,其中包括大约500万到1000万农民,1000万国有企业职工,2000万非国有企业工人。一般认为,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的传统行业和农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结构性失业比较严重。由于中国缺乏权威的失业率统计,这一预言是否应验无法查证。但是我们认为,入世直接冲击带来的失业不会成为中国失业人口的主体。中国的失业人口主要还是由内部调整引起的。我们不想成为低级的世界工厂,但是它确实给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我们要进行产业升级,进行外资升级等,面临的一个矛盾就是升级产生的失业。好在中国很大,战略回旋的空间多,可以让我们在十几亿人口并且大多为农业人口的基础上做这种调整,也必须要做调整。问题是,调整的基础是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怕失业,怕的是没有保障的失业。所以,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就是要打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相对有保障的环境,给中国的这种转型赢得时间和空间的余地。
“家电业告别贸易壁垒”只是梦想
五年前很多专家预测,中国入世后,欧美市场对中国家电企业的贸易壁垒将不复存在,中国家电的低成本、高性价比优势会帮助中国家电企业成功地占领欧美市场。不过事实证明,欧美市场对中国家电企业的抵制和限制没有取消,只是壁垒从之前的WTO贸易保护条款变成了各种非贸易性条款。自2002年起,中国DVD不断遭受几大国际巨头的专利费诉讼,2003年,中国彩电重新被美国征收反倾销税,今后几年,中国家电业将可能面对来自欧盟等地区越来越多的环保壁垒。与纺织品一样,家电业是入世后中国产品走出去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入世这五年,我们听的最多的就是欧盟和美国对于中国各类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中国公司艰难应付国际官司的新闻。国外在批评中国各个领域开放太慢的同时却通过其它的方式阻止中国的产品流入他们的市场。所以,国际贸易中利益是至上的,当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损害这些国家市场的利益时,他们自然要全力反击了。同时我们也学会了,绕过这种壁垒,靠的不是低成本,靠的政府的支持,还有更关键的,技术、品牌和服务水平。
“房价下调”就当没说
2001年7月,万科董事长王石在综合分析了房地产税费减免、交易费用降低、房地产销售面积与积压面积的比例后提出,入世可能使房价最大下调15%。这个预测引起了诸多争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杨慎当时就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房价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实际上,从老百姓的感受来看,这种上扬的趋势未免太快了一些,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5年来房价涨幅至少在一倍以上。
“汽车工业不堪一击”或许成真
在中国入世前,汽车工业被看作最令人担忧的行业,专家认为国内汽车业不堪一击,会迅速垮掉。不过已经有举出数据来反驳它: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已接近300万辆。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轿车市场,预计2007年将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轿车市场!不过我们要提醒的是: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汽车产业要想做量很容易,但要做质却很难。我们很自豪,入世五年,再加上之前的十年,几乎全球所有的大汽车厂商都在中国投资设厂。是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了他们,而一个好的市场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另外我们很担心,因为这些品牌当中鲜有我们自己开发的民族品牌。日本有丰田,韩国有现代,美国有通用和福特,这些高手已经云集到中国来,他们会允许中国出一个与他们抗衡的品牌吗?我们的吉利还很嫩,我们的奇瑞连自己人都不感冒。这么多年了,我们在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并没有成功。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中国永远就只是汽车领域的世界工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