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五年后再论中国经济安全
2006-12-13 10:05:59
中国改变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了中国。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纪念日,应鼓励或限制外资进入中国的话题重新引起争议。“中国经济安全到了近几十年以来最危险的时期”的言论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远见卓识呢……
龙永图:开放带来安全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认为“经济越开放,国家越安全;产业越开放,产业越安全”。
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表示,从调查情况看,中国正处于1840年以来国家经济安全度最高的时期。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安全,主要看经济竞争力。不应将外资并购等商业行为意识形态化,进而渲染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从目前看,一个外资企业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对中国某个产业的垄断。相反,真正的垄断企业多是国有企业。随着开放步伐加大,绝大多数行业应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这样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最为有利。
我们的观点:开放无法带来安全
如果严格按照我们主流经济学的说法,是不存在经济安全问题的。为什么?当每一个国家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当每个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全世界经济都最大化了,还有经济安全问题吗?经济安全问题提出来,实际上说明在全球市场经济过程中,有一部分主体成了强者、成了胜者,有一部分主体成了弱者、成了败者。这是问题的关键。
透过主流经济学的眼光,这败者地位就是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结果,是中国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融入了世界经济主流,使世界利益最大化了。透过非主流经济学的眼光,这败者地位意味着中国的开放政策在很长时间内走了极端,损害了中国国家经济安全。
王志乐用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作为依据来判断。由此他认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增强了,中国企业群体正在崛起。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进入五百强的都是垄断性的国有企业。靠的是垄断中国的庞大市场,而不是世界性的技术、品牌、营销、管理竞争力。这些企业实际上是大而不强,甚至是外强中干。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这些企业都是在用跨国公司的电信设备、电力设备、石油开采提炼设备、银行信息系统在处理业务,其利润的相当大一部分被跨国公司赚走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说: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中国企业已经沦落为跨国公司的配套厂商了,成为低附加值、低利润的血汗工厂了。所以,不要以为中国的外资企业带来了就业和税收,它们也给中国带来的环境污染。
所以,它们还是外资企业!
中国经济中的不安全因素
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安全到了最危险时期,这两者完全可以同时成立。粗粗一列,中国经济的内忧有:两极分化,内需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银行巨额呆坏帐,对外依存度过高,外资控制了绝大部分技术和大部分产业,产业结构停留在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布局过度向沿海地区集中,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经济的外患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上升,主要矿产资源依赖进口,外国资源方操纵资源价格,资源运输通道控制在它国手中,美国经济双赤字不断增长,国际货币体系动荡不安。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其中单项因素爆发就可以引起经济运行的不安;多项不安全因素同时爆发,相互激荡,足以使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陷入动荡甚至崩溃。
中国经济就像是一辆自行车,只能蹬,不能停。此说后来成了政府经济决策的基本依据。事实上,中央对房地产泡沫屡次进行宏观调控,但每次都被地方政府和各种大利益集团化解,中央对钢铁、建材、能源等行业屡次进行调控,也是成绩不佳,产能严重过剩已成定局。这不是刹车系统失灵吗?那为什么中国经济还会高速增长呢?这是因为遇到了下坡地形。下坡地形的尽头,是全世界制造业的岗位都转移到中国。
我们的三点结论
首先,我们判断中国经济安全度的标准问题,即开放没有给中国带来“鲶鱼效应”,中国有竞争力的产业基本上都充满“血汗味道”,垄断性国企正凭借着体制优势不断强化其垄断地位,并已经和外资形成“共谋”。
其次,我们认为,提出经济安全问题本身就说明在全球市场经济过程中,有一部分主体成了强者、成了胜者,有一部分主体成了弱者、成了败者。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同样适合于目前还盛行丛林法则的国与国之间。所以,我们对于主流经济学说还需要三思。
最后,我们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安全的主体是谁?如果经济安全的主体是跨国公司的中国部分,以及与跨国公司有关的官僚和买办群体,那么,今天的中国经济是安全的。但是,对于不可能被西方接纳的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大多数人来说,经济崩溃带来的痛苦将是真实而持久的,从事低附加值、低工资、低利润、高污染、高资源消耗型工作的痛苦也是真实而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