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环保达标面临年末中央大考

2006-12-15 09:41:00    

在盘点2006年全年经济得失时,令中央决策层不无忧虑的是,作为“十一五”期间“科学发展观”的两大标志性指标,即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面临“开局年”落空之虞。“胡温”所极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受到了地方的强力挑战……

发达省市降耗工作达到中央要求

按照先前国务院批复的各省市未来五年降低能耗的三类指标,以20%为降耗标准,将中国31个省市分成三类:

   第一类包括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要求他们以2005年当地的能耗数据为基数,实现20%的降幅。第二类包括五个省市,考虑到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其降低能耗目标高于20%的标准,其中吉林省能耗降幅最大,要达到30%,黑龙江要求达到28%,山西、内蒙古要求达到25%,山东为22%。第三类包括七个省市,这些省市能耗降幅可低于20%,其中西藏、海南被要求达到12%,广东和福建则被要求降低16%,广西为15%,云南、青海为17%。

在这场“降耗减排”战役中,不同地区实际面临的降耗指标和难度不尽相同。经济越发达的省市,能耗水平本来就比较低,中央下达的降耗指标通常亦比较低,从而经济转型和实现降耗减排目标的难度就越小,相反越是经济不发达的省市,能耗水平本来就比较高,再加上中央下达的降耗指标相对比较高,实现降耗目标的难度也就越大。

从目前各省市完成的情况看,在全国整体单位GDP能耗上升0.8%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最发达、也是能耗水平最低的三个地区——广东、上海、北京单位GDP能耗却实现比较大幅度下降。到三季度结束,北京万元GDP能耗降到0.78吨标煤,比上年同期下降6.9%,广东和上海的能耗水平亦平稳下降,因而实现全年降耗目标的难度不大。

但从全国范围看,到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增长0.8%,三季度能耗指标虽略见好转,减少1%左右,但要完成全年4%的降耗指标,几已没有可能。

地方年度指标完成情况中央警示

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央智囊部门纷纷警示,指出开局之年,降耗减排这两大约束性指标有落空之虞。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幕第一天,新华社特别播发一篇题为《开局大考:两个硬指标能否实现?》的经济述评,就两大指标完成不容乐观向外界吹风。文章指出,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国各省区市GDP快速增长的“成绩单”令人瞩目。但与之相伴,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红灯”频闪。虽然三季度能耗指标略见好转,可“开局”之年完成降耗减排指标难度依然很大。

不容否认,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降耗减排效果欠佳。其中有客观原因,比如降耗减排的工程需要建设周期。企业降耗减排所依托的工程设施的兴建,往往要等半年甚至一年之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开局”之年甚至第二年,完成或达到五年平摊的降耗减污指标可能会有难度。

目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的重型工业,几乎清一色成为拉动各地经济增长的首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重型化”是能耗居高不下的“惯性”所在。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这一客观因素,当然不能成为诸候造假的理由。中央智囊提醒,临近年终,不排除一些地方或企业为了实现中央硬指标而“人为”将降耗数据“注水”。对此,国务院警告地方不要造假。据传,国务院高层不久前就放话指出,“你们都能完成,就我完不成?”以警示那些无法完成指标而又试图在数字上做文章的地方诸侯。

明年“高指标,高监管”仍要继续

自从“十一五”开局的节能降耗指标无法实现之后,国家发改委对全国高耗能企业的“监管”就没有放松过。国家发改委已于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节能主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千家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审核,并在明年3月底前将审核情况汇总上报。通知明确要求,对于未按要求完成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或在报告、规划中弄虚作假的企业,发改委要求各地节能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进,并依照有关规定取消其享受节能优惠政策的资格。不过在分析员看来,处罚力度偏软很可能达不到发改委预期的效果。因为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完成全年节能降耗任务难度很大。而这1008家重点企业能耗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又成为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但是,仅仅做出取消享受节能优惠政策的资格,显然打在了“棉花”上。

中央决策层已初步敲定了明年降耗排污的预期目标,与今年大致相同,即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明年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在强化目标责任方面,将及时分解落实年度节能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