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对于粮价上涨显然持肯定态度

2006-12-18 09:11:24    

“谷贱伤农”,农产品的价格过低,农民一定受苦;农产品价格涨升,农民多少会获益,但城市居民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政府必须在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利益之间小心平衡和取舍。在温家宝总理12日在北京考察粮油涨价对民众影响之后,国务院随后下发文件,要求各部门稳定粮食市场。从国务院的通知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央对于此次粮价上涨的态度……

 

城市必须反哺农村,中央态度很鲜明

新华社日前报道了总理温家宝1130日在中南海接见一位老农,两人围绕老农种苹果的问题谈了半个小时,温家宝最后还送客到门外。这次历史性会面,象征中共最高层关心“三农”问题。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在两人会客十天后才发放消息,官方选择这个时机将会面消息曝光,是要向外界表明中央的态度。在明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的前提下,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心是动真格的,无论受到多大压力,绝不动摇。所谓“谷贱伤农”,农产品的价格过低,农民一定受苦;农产品价格涨升,农民多少会获益,但城市居民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温家宝必须在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利益之间小心平衡和取舍。透过这则消息,我们至少可以判断中央政府从保护农民利益的大局出发,不会对于此次粮价的上涨采取剧烈的干预政策,而只会把打击的重点放在疏通和整顿粮食流通流域上。

11日,交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优先保证粮油副食品运输,加强对粮油副食品运输市场的监测,认真落实应急运输保障预案,保证粮油副食品运输畅通。

我们再来看看国务院关于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稳定粮食市场的通知。关于调降粮价的具体措施,只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一条。而通知的其它内容,如高校定点直供、落实困难补助政策等,与其说是稳定粮食市场的措施,不如说是为粮价持续上涨做好准备。

人民银行公布今年11月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其中粮价较10月上升1.6%,较去年同期上升5.1%。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粮价仍比9月下降0.5%,比去年同期亦只上升3.5%,反映踏入11月,粮价升势之显著。这一轮粮油价格上涨恰好在年底,历来年底是中国消费高峰期,各省、地区之间的价格传导更敏感,这也为政府控制粮油价格带来额外难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国务院的文件看,政府似乎在做粮价上涨的准备。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利益传导环节来看,理所当然的受益群体粮农不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我国商品价格虽然上涨压力不大,但资源性产品价格压力一直居高不下,按照以往经验,农民因粮食价格上涨所获的微薄利润常常被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抽头,甚至还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受到议价能力的限制,在粮油价格上涨过程中囤积获高价者多是流通中间商,而不是自给自足的农民。

 

粮价上涨暴露三农问题的“命门”

我们更可以发现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摆在国人面前,那就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导致耕地持续减少,使粮食生产受到影响,有可能导致粮食短缺。

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已从2003年的0.095公顷减少至2005年的0.093公顷。换个更加绝对的说法,中国的耕地面积在过去10年来已经减少了五百万公顷,即从1996年的1.3亿公顷减少至2005年的1.22亿公顷。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5年中国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

中国政府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划拨大约26.7万公顷可耕地用作各种工程建设。尽管如此,全国每年对可耕地的需求量却是80万公顷。城市化和工业占地是造成农业耕地大面积流失的主要原因。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寻求办法控制非法占用耕地这一已经非常普遍的现象。

除了以上社会因素外,造成耕地面积流失的另一原因是生态问题。缺水严重影响到农业发展,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7%。此外,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是中国面临的一大威胁。滥用化学肥料对土地、水资源和空气也都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农民每年使用大约四百多亿吨化学肥料,平均每公顷使用四百公斤,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限度。据悉,中国有75%的湖泊和50%的地下水资源都已受到污染。毫无疑问,中国的土地资源正在减少。

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农业产值相应收缩,是一个自然过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保持80%的农业人口,同时实现现代化。程晓农认为,中国政府真正担心的是,中国离现代化还很远,他说:“换句话讲,中国政府没有办法为占人口80%的农民安排就业,所以中国政府一个潜台词就是它还需要一个能养活七八亿农民的农业,耕地减少就威胁到农业,就威胁到农村人口的生存,这是中国政府的潜台词,只是没有讲出来。”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