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牵动百姓神经的涨价潮

2006-12-25 10:10:15    

2006年,出现频率最多,也最能牵动老百姓神经的,就要属“涨价”一词了。水、电、油、气这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颇受争议的调价路。公用事业改革走市场化之路是件好事,但是老百姓又很怕它们改革……

 

2006年,出现频率最多,也最能牵动老百姓神经的,就要属“涨价”一词了。水、电、油、气这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颇受争议的调价路。公用事业改革走市场化之路是件好事,但是老百姓又很怕它们改革,因为一改就意味着要涨价,生活成本又要增加,而且涨上去就降不下来了。回顾这一年,各类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走到了那一步?官方如何使改革让惠于民?百姓又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水价改革“涨”声四起

虽然各地反对水价上涨的声音高涨,但今年全国水价调整依然家大了步伐。9月,从青岛、福州传来消息,两地将对居民用水收费方式做出重大调整,实行阶梯水价。而阶梯水价正是今年发改委推动水价改革的重要手段。此前,南京调价方案已基本定局。接下来,辽宁、陕西等省也路数出台或酝酿类似方案。重庆、云南等地纷纷加强了对水资源费的收缴,陆续制定了各区域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而江苏、山东等地的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已经进入到县级城市。同时,发改委价格司内部人士表示:“发改委正在研究分项措施,继续推涨水价”。

当前,中国水价主要由水资源费、水利工程费及污水处理费组成。可能的水价改革方案将包括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合理调整水利工程价格、调整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而这“三费”的调整将成为水价改革的前奏,并带动城市水价全面上涨。

对于推助水价上涨的核心办法,发改委人士表示:“坚持推行阶梯水价的政策将不会改变。”据业内人士透露,阶梯式一直是国家倡导节水的手段,但是水价的起征点在各地都存有争议。所谓阶梯水价就是对用水者按用水量分阶段征收不同价格的水费,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城市征收阶梯水价。

各地的调价动作,也引发了对于水价机制的争议。“0.95元的上涨幅度太大,”有参加南京水价听证会的代表质疑,“20057月南京市自来水刚刚由1.90/立方米上涨到2.30/立方米,这次又紧跟着上调,是不是涨得太频繁了?”

舆论将涨价与行业垄断福利联系起来。有律师调查表明,南京市自来水公司2005年亏损2213.95万元,但职工收入却很高,月平均工资2395元,机关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3198(不包括社会保险费等),而南京市城镇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只有2101元。

同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国坚定不移地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来促进市场机制在水资源、水产品配置中的作用,同时促进水的节约和水的循环利用,这个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也要充分考虑普通老百姓的承受力,水价的改革绝对不能一步到位。

分析认为,无形之中,百姓可以承受似乎成了今年涨价的标准。但是,老百姓能够承受的底线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这等于为涨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于是,医疗费、学费、房价、水费、电费等等都在涨,任何一个项目在涨价的时候,都可以说是在老百姓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的。问题是,如果把这些都加在一起,是否早已超出了老百姓的可承受范围?

上调电价能调节能源使用?

国家发改委决定,自,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调整电价,主要解决煤价上涨、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厂脱硫改造以及电网建设资金不足等矛盾。这消息一发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公众对电价上调的不满,实在是对类似电力这样的垄断行业的不满,因为垄断行业一手把握着资源与市场,一手又左右着价格调整的主动权,利润哗哗地往自己口袋里流,却动不动就要其他行业和老百姓承担所谓成本上升的代价,这能说是合理现象吗?    

电力行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到底如何,当然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不过将电力行业的巨额收益与全国性电价上涨放在一起看,无论怎么说都会让人产生不少疑虑。有关部门经常强调用市场手段调节我国能源使用,但是这种制约不能仅限于市场的买方或用户吧?实际上,在电力、石油等资源性产品市场上,用户根本没有多大选择余地,涨不涨价和涨多少都由卖方说了算。

分析认为,如果不能靠压低能源价格控制物价水平,那就只有靠物价的高企来维持不合理的能源价格,也即以降低民众实际收入水准、降低民众实际生活质量为代价,冒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来维持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了。可以说,这样一种思路与做法的合理性有多脆弱,不能靠压低能源价格控制物价水平的论调就有多不合理,该论调就该受到多大程度的质疑。

油价暂时还无法逃出“跟涨不跟跌”的怪圈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在北京大学一场演讲中透露,未来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将从盯住国际成品油价格的办法,改为盯住国际原油价格,从直接接轨,变成间接接轨。此前,国家发改委召集地方发改委以及多家石油公司等相关部门在成都召开内部会议,会议的议题正是备受关注的国内油价调整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问题。毕井泉的讲话颇有对此项改革思路的总结之意。而这显然不是全部。据悉,以此为核心,中国石油管理机制改革也将渐次展开,构成综合一揽子的改革。

但分析认为,目前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会有不尽完善的地方,因为这都不是市场价格。这决定于我们具体的国情。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的成品油价格一定要在国家的指导下定价,目前还不可能真正放开。其一,我们的石油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一个垄断的体制,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放开价格。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在垄断体制下,如果垄断企业联手抬价,情况可能会失控。其二,在原油价格比较高的时候,也不可能放开价格。放开价格后,国民经济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过低,对民族工业也会带来损失。其三,中国石油市场的调控管理能力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开,可能会失控。我们税收的比例在成品油价格中所占比例太小,且没有国家储备,因此政府对高油价缺少调控手段。一方面,国家没有石油储备;另一方面,税收比例太小。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调控价格。而西方发达国家,税收所占比例高达60%-70%。这样就可以用调节税的办法调节成品油价格,国家就有调节的能力。

所以,国家目前还不能让价格完全放开。油价调整既会考虑社会问题,也会从长远考虑国际因素,以及稳定问题。这似乎表明,即使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成品油综合改革也不会一马平川。

天然气涨价会让百姓回到蜂窝煤时代吗?

10月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已向发改委递交了申请LNG(液化天然气)涨价的方案。几乎每到年底都是天然气涨价的时候。去年12月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巨头同步酝酿的天然气涨价方案获得了通过,国家发改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在上次天然气调价的3个月后,发改委又宣布了2006年第一次汽油价格调整。因此,此次天然气的价格提升,与此前广为传播的汽油价格上涨大有关联。因为油气联动,天然气先行可以看作是主管部门定价的一种策略。通过这一策略,进一步观察能源企业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此外,从长久来看,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的使用将更加充分。能源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一前景,才不愿意继续在这上面亏损或者超低价运营。

但分析认为,国际油价连创新低,国人翘首期待多日、坚挺的油价也该疲软了。孰料油价不仅坚如磐石,如今连液化天然气也要步步上扬了。涨价时与国际接轨,降价时讲中国国情,在这种傲慢与专断的逻辑背后我们会不会回到蜂窝煤时代?这绝不是痴人说梦!在南京,尚在2004年时,由于液化气价格全面暴涨,蜂窝煤重新走俏。在江西,因为液化气涨价,很多低收入家庭开始把目光转向价格便宜的蜂窝煤。在北京,蜂窝煤是低收入家庭的必备。在广州,由于液化气价格连创历史新高,蜂窝煤生意火了一把’”……
   
蜂窝煤的下岗再就业,对石油巨头来说,这是多么巨大的反讽和嘲弄?对老百姓而言,这又是多么巨大的苦涩和黯然?那么,是谁让老百姓重回蜂窝煤时代呢?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牛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天然气的垄断程度比石油还厉害,石油炼制和零售环节还有一些其他资本的参与,而民间资本参与天然气则是很困难的,从开采到输送,几乎被三巨头所垄断。试问,如果没有垄断作凭依,石油三巨头敢于忤逆民意,大言不惭地上书发改委吗?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