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也能起舞——中国资本市场迎来牛市
2006-12-29 10:56:11
在2006年的年末,随着工商银行和联通这些大盘股的成功上市和“涨停”,中国股市迎来了“大牛市”:沪深股指以每日100点的速度改写着历史最高记录。当然,中国股市连创“历史新高”或许并不仅仅表现在简单的数据上……
股市真正迎来转折点
当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宣布,历时一年多的股改已经基本完成,当上市公司业绩整体改善,当合规资金大规模入市,2006年的中国股市毫无疑问是发生转折的突破之年。
首先是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的推进了股权分置改革,目前已经有93%的公司完成或者进入改革程序。市值占96%,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为建立全面市场化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资本市场的整体运行秩序显著好转。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以清理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规范上市公司运作的各项工作,目前占用金额较2005年初下降了60%。清欠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综合治理,证券行业历史遗留的风险平均压缩了95%。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款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在稳步推进。
第三是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针对资本市场投资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了机构投资者的建设。
第四是完善制度促进了依法行政,资本市场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
中国股市的突破,体现在2006年连创了太多的“历史新高”.在这一年中,上证综指从1月4日的1163.88点起步一路震荡上行,冲破诸多整数关口后,终于在12月14日一举改写了中国股市的历史新高。12月25日,上证综指稳稳站上2400点。26日,沪指盘中又突破了2500点整数关口,以2505.70点创下新的历史高点。按照当日沪深两市2479.73点和6356.47点的收盘指数计算,上证综指一年上涨了113.6%,深证成指的涨幅更高达122.2%。
伴随股指持续上行的是沪深两市的总市值,截至12月25日,沪深市场的总市值分别达到65202亿元和173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82.3%和85.8%。
而10月在A股登陆的中国工商银行,更戴着全球最大IPO项目的“光环”,在2006年股市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中国股市的历史新高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上市公司质量好转奠定牛市基础
在股改、汇改奠定的基本制度支持下,上市公司质量出现的全面提升,是股市迎来大牛市的关键因素。
这种提升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内生性的治理结构完善和业绩的释放,这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存在的利润‘漏出’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上市公司的外延式扩张,包括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的运用,起到快速提升上市公司业绩的效果。
实际上,这种提升已经在上市公司报表中得以体现。持续下滑的上市公司业绩在三季度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到21%,全年的加权每股收益预期可以达到0.30元以上。同样的数字只在中国股市诞生之初的1992年、1993年、1994年出现过,而当时的上市公司数量显然无法与今天相比。
中国资本市场成为最大赢家
与此同时,经历多年的经济增长之后,中国居民财富得到很大积累。截至今年11月份,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额已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2007年居民储蓄仍将源源不断地流向证券市场。加上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以及QFII等强劲入市,预计07年股市有望增加约4500亿元的资金供给。而未来5年至1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据估计,将使得2016年A股市值有望达到30万亿元至40万亿元,证券化率有望超过80%。
从深沪股市来看,很多市场现象和美国股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间接刺激包括汽车、钢铁等行业的需求增长。在深沪股市和境外市场联动特征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深沪股市很有可能复制道指的走势。
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都将面临经济过热或者货币过剩的选择。试图缓解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和汇率升值压力,则必须启动包括投资在内的内需,这意味着经济过热的可能;试图缓解经济过热而压制投资增速,则意味着容忍贸易顺差增加、汇率升值压力增加和流动性过剩。中国政府试图做的可能就是在经济过热和货币过剩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无疑,寻找平衡是艰难的,这意味着短期内政府政策很可能继续观望。然而,无论是经济热度反弹还是流动性过剩,资本市场似乎都是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