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总局高举“尚方宝剑”勇斗违规项目

2007-01-15 10:25:57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又一次成为公众人物,这也预示着环保总局再一次掀起“环保风暴”。不过,此次“环保风暴”比过去的风暴来得更猛烈。环保总局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叫停审批四大电力集团和四个城市的所有在建项目。环保总局此言一出,就引来了社会的热议,社会舆论对于环保总局勇于斗争“违规项目”的精神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环保总局首次使用“区域限批”  

 

国家环保总局日前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并首次启用“区域限批”政策,对唐山等四个城市和大唐国际等四大电力集团所有建设项目停止审批。

按照环保总局的决定,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在完成相关电厂、焦化厂的环保整改前,国家环保总局和相关省级环保部门将停止审批该市所有建设项目。

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四大电力集团,在完成旗下相关电力项目的环保整改措施前,国家环保总局将停止审批四大电力集团旗下所有建设项目。环保总局同时建议监察部门追究上述行政区域和集团有关人员行政责任。

笔者注意到,以往环保行动中被叫停的项目往往补办手续先过关,然后用各种手法拖延或拒绝兑现环保承诺,使一次次声势浩大的环评执法效果有限。采用“区域限批”,就是针锋相对的措施。这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区域限批”这一行政惩罚手段。这也是一种信号,环保部门不是“纸老虎”,而是在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具有重要权力的行政机构。这不仅是环保总局在政府行政序列位置的提升,更是环保进入投向项目审批程序的一大特征。

被叫停区域大多屡教不改

 

按照环保总局的用词,被采取“区域限批”的地区大多本身已无环境容量却仍然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如唐山市在没有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全市依然建设了70家钢铁企业,且80%没有经过环评,近几年钢产量已达到全国十分之一,但钢铁企业规模小且布局分散,造成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

这次被环保总局“区域限批”的地方和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屡教不改,且近半数是曾被叫停而未改正者。

如大唐国际所属的唐山发电厂未按环评要求关停5×50MW小机组,环保总局200610月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该厂于关停小机组,但至今未落实。同在200610月,环保总局也对山西吕梁焦化厂一期工程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该厂于年底前落实环保措施,但至今未完成煤气净化系统。

而贵州省六盘水的两个项目则是一年半前就被叫停的项目。贵州省六盘水发耳电厂、野马寨电厂属于20057月四部委38号公告叫停项目,建设单位继续建设,其中野马寨电厂200613×200MW机组全部投入生产。

环保总局同时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1123亿元。

据介绍,这82个项目是在环保总局刚刚结束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核查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专项清查工作中发现的。

82个违法违规项目集中反映出三个问题:一是钢铁、冶金行业不符合产业政策、未批先建和越权审批现象严重,违规项目高达30个,占违规项目总数的37%。二是火电项目“三同时”违规现象严重。环保审批虽严,但跟踪监管能力不到位,导致许多项目正式投产后都未兑现当初的环保承诺,在当地政府庇护下使环保“三同时”制度流于形式。三是部分违法项目毫不理睬环保总局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改正的要求,继续建设和运行。

 

环保总局得到国务院“尚方宝剑”

在笔者看来,启用“区域限批”政策是迫于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去年,全国全年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环境投诉已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国务院于2006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没有实现。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方和行业受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驱动,不顾当地的环境资源限制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以违法手段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国家环保总局最新清查结果显示,违法违规投资项目仍有82个,涉及钢铁、电力、冶金等领域,投资达1123亿元。

此外,环保总局此次打出重拳也是得到了国务院提供的“尚方宝剑”。

笔者注意到,环保总局在总结此次执法时强调,为了维护中央宏观调控的权威,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环保总局将首次动用“区域限批”政策来惩罚严重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言外之意,宏观调控给此次环保执法很大的支持。由于本轮宏观调控还没有任何减退的迹象,所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和区域进入环保总局的视野,加之监察部的介入,肯定会让更多的项目和官员受到惩罚。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