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战略冲突新趋势下中国已难以置身事外
2007-01-17 09:26:01
从俄罗斯对乌克兰实施“断气”到2006年年底阿塞拜疆宣布2007年不再从俄进口天然气,从2007年1月1日拉脱维亚购买俄天然气的价格被提高50%到最近俄罗斯、白俄罗斯之间的油气争端、委内瑞拉石油国有化,这都使“能源之争”成为过去一年和2007年中不可忽视的主题……
廉价石油时代结束:人类迎来第三次高价油气时代
“能源之争”背后,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的萎缩趋势,是能源尤其是石油作为各国经济的“血液”重要性的表现。近来,因能源之争引发的大国暗中对抗、全球性小规模冲突的新图景正在形成。人类运用能源充当“斗争武器”的做法,曾给全球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如今,能源充足国把能源当作“盾牌”,同样让全球迎来了新时代:一个高度重视“能源战略”的新时代。对全球能源资源的争夺,正在塑造着新的战略联盟,而旧有力量也将被重新洗牌。
姑且不说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仅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先后发动两场战争,尽管借口冠冕堂皇,但却始终摆脱不掉争夺中亚与中东石油的影子。伊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全球石油价格高涨、进而对全球经济稳定造成冲击,让人类迎来第三次“石油高价时代”,并可能永远告别“廉价石油”时代。尽管人类钻探技术一直在提高、提炼技术一直在革新、替代能源一直在研发,但这些都不足以满足全球性的巨大能源需求。在石油价格高位下,会刺激石油的钻探与替代能源的开发,短期内可导致石油供求实现新平衡。但从长远看,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与稀缺性,今后最终会使石油价格始终维持高位。很多科学家认为,石油生产的“巅峰”时期将在未来5~10年内到来。石油生产“巅峰”时代到来后,石油产量将逐年下降。石油生产“巅峰”时代到来后,石油产量将逐年下降。对比过去的两次石油危机,人们不禁担心,“廉价石油”时代的结束,可能使全球经济同样面临因能源危机带来的严重挑战。为满足经济发展动力,为保障能源需求,能源需求大国只有靠“走出去”,参与到资源产区的激烈竞争中来。
美国对伊动武:能源战略赤裸裸的表现
本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增兵伊拉克2万多人的新政策,这无疑有利于实现美国主导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战略,并从根本上巩固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伊战是美国希望主导中东石油资源的开始,也是各国重视“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对日益发展的各个大国来说,都或多或少面临能源短缺威胁,保证能源供应的“走出去”战略和能源替代战略,成为各国谋划的两种选择。
对美国来说,总统布什一直把能源政策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其战争与外交活动往往以此为核心而展开。2003年伊战以来,为恢复伊拉克石油生产,其石油部门成为少数受美军保护的“重点单位”。为保证石油生产顺利,美国花费了数百万美元特别培训出“石油保护特种部队”。作为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的伊拉克,由于战后未及时恢复生产,其石油出口一直未达到战前水平。
不过与美国以武力方式取得世界主要产油地的做法不同的是,俄罗斯和领国近几年在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冲突,却又使得国际能源战略争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有逐渐蔓延的态势,而中国也难免受其直接影响。
能源战略冲突新趋势的典型:俄白“斗气”以外交口水战形式展开
,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去世刚刚三天,莫斯科就对它最亲密的地缘政治伙伴——白俄罗斯再次挥动了能源大棒。由于在燃料补贴上存在争端,俄罗斯突然于中断了经由白俄罗斯对外出口的石油供应。俄罗斯官员表示,白俄罗斯从通往欧洲的主要石油管道中非法“窃取”俄罗斯石油,因此,决定停止经由白俄罗斯的原油出口,以示报复。至此,俄罗斯白俄罗斯“斗气”已经从天然气领路扩大到了石油领域。
实际上,这样的事以前并不是没有先例:一年前,俄罗斯就曾与邻国乌克兰在天然气供应上起过争端,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量因此一度迅速下降。俄乌斗气争端最终以天然气大幅涨价而收场。2006年10月下旬,乌俄两国能源公司在莫斯科签署协议,商定从2007年起俄罗斯以每千立方米130美元的价格向乌克兰供气。
俄白“斗气”对欧洲各国的能源供应带来了严重影响:通往德国和波兰的供应即告中断。此外,输往匈牙利、斯洛伐克及捷克的油量也大大减少。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大部分都依靠这条名为Druzhba(意为“友谊”)的管线。这条管线目前承担着俄罗斯对欧洲石油出口总量的约百分之五十,日输送量达到150万桶左右,相当于欧洲原油消耗量的12.5%。尽管俄白斗气最终得以和解,但由此引发的能源安全问题却已经成为笼罩在欧洲国家心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纵观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白俄罗斯、乌克兰甚至欧盟间的能源冲突,更多以外交“口水战”的方式表现。这种外交“口水战”,在东亚各国以及拉美也广泛存在。在国家性对抗的背后,是各国的暗中较量和讨价还价。,俄白两国总统通电话,暂停石油战,进而避免了双方两败俱伤,这是冲突处于僵局时的退让,也是能源冲突方在衡量各自损失下的相互妥协。很显然,21世纪能源领域的冲突,已经逐步摒弃了过去的“零和”游戏思维,而视能源冲突为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博弈。从伊朗的日趋强硬、俄罗斯频繁的“断气”举措,再到查韦斯的石油公司国有化,幕后都有掌握油气这种“能源新盾牌”的影子,显示了资源型国家正把资源优势上升到提升国家实力的地位中来,能源已成为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能源战略争夺危机:中国已难以置身事外
面对能源霸主俄罗斯咄咄逼人的势态,欧盟已经如坐针毡。而对于中国来讲,俄罗斯的能源攻势同样已是迫在眉睫。在对华天然气出口上,俄罗斯始终坚持按照市场确定价格。根据初步规划,俄罗斯要在2011年统一天然气出口价格,对华出口当然也包括在内。从目前的价格趋势看,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到2011年将上涨至每千立方米260美元的水平,(注:俄罗斯目前对欧洲天然气出口价格已经高达每千立方米235美元,2007年将提高至每千立方米260美元)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也已经多次公开表示对华天然气出口将参照“欧洲价格”。
按照计划,2011年,也就是五年之后正好是中俄天然气管道西线建成之时。目前中国国内天然气价格大约为每千立方米1000元人民币,如果四年后中国购买俄罗斯天然气价格高达每千立方米260美元(按目前汇率计算约合2040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未来四年内,中国每平方天然气的价格必须每年上涨0.25元才能勉强和俄国的出口价格“接轨”。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天然气在中国境内的运输分销成本。这对于上调0.15元都争论不休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显然是超出了承受能力。因此,尽管远隔万里,俄白“斗气”还是让中国看的心惊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