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局通知意在“重整山河待后生”
2006-01-27 09:36:13
国储局1月24日发出的通知,是我国相关政府机构首次承认出现投资损失,同时承诺将更好地控制其市场活动。该通知看似“消极”,实则“积极”,意在换取将来更积极更聪明的参与,更有效更全面的监管。如此看来,通知或许将成为中国崛起于国际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契机,进而成为中国夺取全球定价权的起点……
管理层叫停储备资金参与期货交易有“深层考量”
1月24日,国家物资储备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物资储备系统投资管理的通知》,严禁行政事业单位以储备物资或资金进行投资,严禁从事期货、股票、外汇等交易。通知开列五大禁区,明确将“严格投资管理,防止再出现随意投资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发生”。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通知明令“将严肃处理”。对审核监管不严、自行决策投资给国家和单位造成财产损失的,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依照《通知》规定,各行政、事业单位严禁以储备物资、储备资金、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进行投资,严禁从事期货交易、买卖股票、外汇、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衍生品或进行金融风险投资和境外投资。
分析员刚一看到这则通知时甚为吃惊。从这则不显山不露水的通知看,可以说基本上瓦解了国储铜事件是我国在世界上争取国际定价权的重要战役的说法。单看这则通知,岂不意味着中国要放弃对国际大宗商品的争夺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无异于因噎废食。但经过对形势的一番判断后,分析员很快平静了下来。炒和保值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做期货有风险,那不做期货风险仍然不会消失,只是转移到了现货上而已。期货的风险可以通过现货对冲,中央决策层不可能连这么原始初级的概念都不明白而做出此等因噎废食的决策。如此看来,分析员坚定地认为,管理层的战略考量是,与其“临池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下面,我们将通过剖析去年冬天轰动一时的国储铜事件来探究管理层的决策取向。
中国眼下不具备决胜国际期货市场的软硬实力
回忆2005年11月中旬,国际财经媒体接连数天铺天盖地报道中国国储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期货作空被套事件。虽然中国官方给出的回应寥寥,但中国国储局确实与国际金融投机势力展开了一场悲壮的较量,累计抛出了数万吨储备铜。而由于实力对比悬殊,伦敦期货市场在出现短暂回调后,期铜价格反而出现报复性上涨,屡屡创下历史新高。国内外铜市冰火两重天,国储外盘抛铜事件似乎成为了一个烂尾工程。浆糊越捣越烂,比价被扭曲,国内正常的进口行为被堵塞,国储和基金神仙打架,叫苦不迭的却是国内的铜消费加工企业。
已经过去数月的国储铜事件,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究竟应该如何审视和参与全球期货市场,以便从战略高度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如何加强对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监管,就更显得刻不容缓。
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定价基本上是采用期货定价方式,打个比方说,我们从智利进口铜,价格却是按照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三月铜期货价格,然后加上一个升贴水(premium),这也就是说,谁能影响期货价格,谁就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不难想象全球多少资金觊觎期货定价权!以全球知名的伦敦金属交易所以及伦敦国际石油期货交易所为例,他们的客户几乎囊括了全球的大型生产商、贸易商以及投资银行等等,每天都吸引了数以百亿美元的资金在里面搏杀,最后产生出的收盘价格,就成为了当天的基准期货价格,指导着全球商品贸易的定价。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屡屡成为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大热门,不论是原油、金属、还是农产品,中国这个大买家只要一出手,市场价格就会扶摇直上。个中缘由曾经被一位摩根士坦利的专家一语中的:“中国要买什么,我们就赶在他们之前买入。”
很显然,我们在做国际期货的时候,如果都是通过国外期货公司,无异于倒持剑柄,因为这样一来,人家对你的买卖方向一清二楚,不吃你吃谁?事实上,这恰恰是我国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通病。所以每次我国买家入市采购,都会引发基金蜂拥入市抬高期价,2003年底和2004年初采购的小麦、棉花和大豆,均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造成国内企业出现大量亏损。我们作为大买家,买的贵了已经够窝心的,国际市场还疯狂炒作中国因素,把全球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一股脑儿推到了中国人身上,把中国当成驱动全球商品价格上涨的替罪羊。
要知道,作为数一数二的大买家,中国已经在大宗商品、燃料、基本金属和原材料市场上一再悄然买卖,库存保密,本意是避免成为被炒作题材,但由于需求信息不透明,其他市场参与者只能根据中国买卖的头寸做出反向滞后操作。因此逆市场风向的操作总是适得其反:在现货市场上一再高卖低买,在期货市场上则往往被对赌方合力“围剿”,损失惨重。
综上所述,在软硬实力均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贸然大规模参与国际期货市场交易,无疑是不明智的。我们不可能漠视既有国际期货游戏规则,更不能置国内全民利益于不顾。从此次通知的内容来看,一系列的“严禁”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条款很容易让人怀疑以往的操作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重整山河待后生,中国争夺国际商品定价权是必然趋势
分析员认为,管理层此次发出禁止利用国家储备资金参与国际期货交易的通知,是一种“看似消极,实则积极”的做法,目的是换来更积极更聪明的参与,更有效更全面的监管。也许反倒成为中国崛起于国际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契机,成为中国夺取全球定价权的起点。
值得关注的是,国储局1月24日发出的通知,是我国相关政府机构首次承认出现投资损失,同时承诺将更好地控制其市场活动。但这份旨在规范交易活动的声明并未说明国储局是否将从市场上撤出。就去年的国储铜事件而言,应该说国家通过相关部门对包括铜在内的大宗原材料进行市场干预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利用的市场操作手法、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对国内交易员的监管等问题存在的诸多管理漏洞,不可避免的将招来外界的非议。就现在而言,仅通过一纸通知解决问题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今后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和调控。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原油、铜铝、铁矿石、棉花、大豆、豆油、棕榈油等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定价就显得格外重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必须具备有朝一日借助期货市场来调控价格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设想。如果要掌握定价主动权,就必须主动参与期货市场。中国的崛起,必须不能局限于有形的实物市场,而是要拓展到国际金融以及衍生品市场,从战略的高度保证国家利益,避免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国际采购中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