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股改新政前景可期
2006-02-21 09:14:05
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2月20日公布第21批股改名单,27家上市公司进入股改程序。显然,股改已经临近冲刺,而官方机构正向维护公平的“应有角色”回归。2月13日,深交所首度宣布:不能“无限期容忍”拒不股改公司!从更深层次考虑,最明智的是,高层巧用智慧,考虑在下一步将选择和博弈的权力归还市场。而从最终结果看,股市的平稳发展将成为检验股改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股改已经临近冲刺
根据均衡控制改革节奏、稳定市场的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2月20日公布第21批股改名单,27家上市公司进入股改程序。据了解,这27家公司分别为双鹤药业、南京高科、云天化、波导股份、雅戈尔、南山实业、沧州大化、路桥建设、江苏舜天、西水股份、天房发展、国祥股份、宁沪高速、北京巴士、中创信测、黑牡丹、腾达建设、洪城股份、天辰股份、新世界、西南药业、珠江实业、金龙汽车、沱牌曲酒、创业环保、伊利股份、江苏纺织。上证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沪市本批股改公司呈现出市值大、业绩好、国有控股企业比例高,以及初步对价水平略有上升等特点。而截至2月17日,上证所股权分置改革重点推进阶段已有212家公司召开相关股东会议,208家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获得通过。
我们注意到,从春节前后股改家数的变化即可看出加速的迹象。从2005年4月29日试点开始,到当年9月9日股改全面推开,再到第20批上市公司公布股改方案,深市平均的股改速度是一周9家,但春节前的第19批是26家,第20批是14家。而且,股改全面推开后,基本稳定在每批20家、沪深各10家左右,但第19批数量达到46家,但春节后的第20批仍有38家。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2月20日公布的第21批股改名单中,又有27家上市公司进入股改程序。由此看来,随着新老划断的呼声日渐高涨,股改已经临近冲刺阶段。
官方正向维护公平的“应有角色”回归
随时报告股改进展情况,这是沪深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提出的最新要求。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月13日向500余家尚未进入股改程序的沪市上市公司发出了股改进程关注函,并开始讨论如何实施边缘化措施,以督促这些公司加快股改步伐。关注函中要求,各上市公司需在线填报“上市公司在线调查”,按要求填写和提交《股权分置改革进展情况反馈表》,及时与有关股东和保荐机构进行沟通,加大力度,督促其尽快确定股改方案。
对于还没有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态度则更为强硬。2月13日,深交所首度宣布:不能“无限期容忍”拒不股改公司,将考虑对此类上市公司采取停牌及缩小涨跌幅等惩罚性措施。时在座媒体数十余家,此言一出,满堂喝彩。深交所有如此底气,自是因为股改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投行人士认为,深交所“边缘化未股改上市公司”之说,实质上是在敦促公司尽快股改,以便尽早实现新老划断。而新老划断之后,再融资和IPO才可以开闸,深交所的一些金融创新产品也就能顺利推出。当然,深交所此举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是监管机构首次和上市公司群体中的部分“决裂”。此前,尽管交易所也有对个别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谴责,但是始终令人有温情脉脉之感。此次决裂,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
如果说过去交易所之间存在竞争,必须要通过提高服务、竞相讨好上市公司而获得上市资源的话,(这导致上市公司和承担一线监管职能的交易所之间有些“暧昧不清”的关系),那么在资本市场已经有十余年历史的今天,相信交易所已经理解到,上市公司资源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投资者,一个没有投资者的市场,再多的上市资源也没有任何意义。作为官方机构的深交所,正在回归它应有的角色:维护市场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保证市场秩序。
下一步可以考虑将选择和博弈的权力归还市场
当然,交易所与上市公司上述的那种“决裂”是否彻底,或者只是为了推进股改的权宜之计?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时间解答。但是,这次股改的经验表明:通过明确市场各方主体职责,严格限定其行为,依靠市场力量参与博弈,改革的推进会比单用行政力量“霸王硬上弓”有效率得多。
股权分置从1999年迄今,已经是“一波三折”,三次闯关,两次都因为政策不够坚定以及拒绝市场参与而失败。如今胜利在望。归其原因,不外乎尊重市场、倾听民意。
2005年4月,监管层响应民意,当机立断推动股改,终于渐入佳境。然而,改革最怕不彻底,政策最怕不确定。此次闯关,尚福林高呼“开弓没有回头箭”,各地证监局日夜催逼,地方政府纷纷表态,交易所频频施压,已成合围之势。
从更深层次考虑,最明智的是,高层巧用智慧,对于上市公司的股改,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博弈交给市场,责任归于公司,不以成喜,不以败悲,由此上下齐心,大势渐成。市场预期渐趋明朗,股改氛围营造成功。此后,虽不能称“势如破竹”,却也是“高歌猛进”。短短数月,成果立现。
为什么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的博弈来推进股改,原因是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而且各个利益群体的行为方式也渐趋成熟,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上市公司叫板,可以坐下来彼此谈判,最后形成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股改对价。
可以说,在市场力量成熟的情况下,将选择和博弈的权力归还市场已经是一个趋势。随着新的IPO制度呼之欲出,新股发行将逐步市场化。此举无疑是监管层将选择上市公司的权力归还市场、市场首度得以当家作主的表现。
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缩小,责任也相应缩小。还发行之权力予市场,则证监会无须再有为上市公司品质担保之虞,由此得以脱身上市公司此利益群体,渐成超然地位。政府“守夜人”角色转换亦成。市场主体各归其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和睦,则黑幕难断,唯有断绝关联利益,取信于民,方有中国股市恢复元气之日。
股市的平稳发展是检验股改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在强力推进股改的同时,中国证监会的手似乎已经放在融资功能重启的“按钮”上了,现在剩下的问题就只是一个时机的拿捏。监管层肯定是不希望现在良好的市场氛围受到影响,但同时融资的工作也必须做,所以要不断试探市场各方的反映。有消息称,证监会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研究IPO及再融资重新启动的相关事宜,并已经连续多次向行业内的一些专家和机构征求意见。事实上,在今年更早一些时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草案)》(下称《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也在业内广为流传。《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被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成是监管层试探市场反应的重要一步。目前证监会正在综合各方的意见和反映,寻找最佳的时机让股市融资功能开闸。
不过,股市似乎对于IPO和再融资的重启还未准备充分,类似传闻出现时,市场仍然表现得十分谨慎。2月16日,上证综指开盘1298点,收盘1270点,全天下跌28点,下跌幅度为2.2%,是今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当天两市共成交252.5亿元。融资重新开闸的传言被认为是市场走低的因素之一。但国盛证券研究所总经理滕军认为,从目前的状况看,市场对融资功能重启的反应整体上还属于正常,毕竟投资者的习惯和心态是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改变的,对扩容的恐惧还是会有的。当然,股市在连续上涨了一个多月后,市场心态开始变得理性或者谨慎。这并不是完全受扩容可能来临的影响,也有市场本身调整的要求,但这样的反应对于监管层实施政策而言是有参考意义的。
一个市场如果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来,肯定会对长远健康发展有害。因此,不能为了解决股权分置,就长期搁置新股上市,那样会导致A股市场无法恢复正常的融资功能,从而导致本末倒置的局面。鉴于融资功能是股市的基本功能之一,而新股IPO已近一年时间,不能再长期暂停下去。因此,按常规应当尽快恢复新股IPO这本来不是问题。但是,问题是股改期间该不该发全流通新股?鉴于老股股改已全面展开,为了不使股改没完没了,因此,新股IPO只能是全流通新股的IPO,而不是股权分置新股的IPO。现在只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正在全面展开股改的股市,能否承当老股股改与全流通新股IPO双向扩容?简言之,股改成功的标志,就是1400家上市公司股改基本完成,而股市不发生暴跌。若股市暴跌,1400家上市公司股改难以完成。即使完成,也将付出惨重代价,使股改的意义大打折扣。股市暴跌,令市场丧失融资功能,一方面令市值大幅缩水,流通股得不到对价补偿,非流通股流通时变现价值大打折扣,无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