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即将开闸,金融机构摩拳擦掌

2006-04-12 09:33:10    

 

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即将开闸前夕,中外机构为争夺其业务机会已开始暗中较劲。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刚在香港中央结算系统开设公司投资者户口,3月底才进入中国的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BBH)就表示,“正在积极争取社保基金在香港投资的相关业务。”这不是BBH不小心泄露出的野心,之前雷曼兄弟、瑞银集团等外资投行早对中国实行QDII制度带来的机会窥伺已久……

 

千呼万唤始出来

 

QDII是2001年上半年由香港方面首先提出的,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建议设立相关制度,允许境内机构投资者流向香港股市及债市。之后,香港金融管理机构一直努力争取在QDII和在香港办理人民币银行业务上取得进展。

 

香港特区政府并不避讳,此举意在引进内地资金进入香港证券市场,激活香港股市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入港。这也被当地媒体形象的比喻为“北水南调”。

 

2002年年底QFII推出后不久,证监会也曾力推QDII,但当时由于涉及外汇管制,外汇管理局并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时至2004年下半年,外汇局正式研究QDII的时候,证监会的态度却又变得保守起来。因为当时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在30倍左右,而香港仅15倍。在管理层看来,在这样大的价差下,若允许QDII推出,一旦开了口,就会有巨大的压力迫使这个口子越开越大。

 

据悉,关于QDII,无论是以会议还是以信函的方式,部委之间进行过多次协商。终于在2005年10月份,由证监会、外管局、发改委、央行、银监会五部委联合制定的QDII报告宣告完成。

 

这份报告被认为是协调部委立场冲突的突破性进展。但是,据悉证监会在向中央政府提出出台QDII政策的条件时,还是希望境内机构不要一窝蜂都去搞,建议由保险公司先做试点。据知情人士透露,报告中明确了由基金公司作为QDII的首批试点。

 

分析认为,业内把QDII制度的推进,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现阶段是准QDII,此时部分资金流出的“挡板”已经取消,但放开的口子不大。第二个阶段才是纯粹意义上的QDII,内地资金可以大量流出,其时市场格局变化才应该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社保基金领跑

 

根据有关的报道,社保基金初期在香港投资规模为40亿到50亿元,占社保基金1330亿元资产总额的3%到4%。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西庆日前表示,目前国内投资渠道有限并且收益率偏低,是社保基金谋求海外投资的重要原因。高说,社保基金投资回报率仅为3%左右,略低于投资业中的“傻瓜收益率”,即银行间债券市场3.5%左右的平均收益率。而从分散风险考虑,社保基金不能把过多的资金投入银行业。

 

据有海外投资经验的人士向本刊介绍,QDII即使不投资股票只投资海外债市,都可以获得每年5%以上的稳定回报,若投资股市,平均回报率在8%左右,远远高于内地市场的收益率水平。

 

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基金公司被认为是QDII的三驾马车。除了社保,最热衷于QDII的就是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本刊接触到的不少基金经理称,A股经过五年下跌,与海外股市相比估值水平已不算高。但在全球股市坐标体系中,A股的股价仍不算便宜。这是基金拼命争抢QDII资格的原因所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韩复龄指出,在香港投资主动性很大,那里的资本市场开放,选择的价格、时机和品种都很有余地。不像在A股市场,只能被动地观望或者跟进政策。

 

据悉,大约有十多家基金公司向证监会提出QDII试点申请,其中包括华安、海富通、易方达、嘉实等一批老牌基金公司。证监会最后确定华安基金作为第一批QDII申请公司中的惟一试点,并将在4月份正式推出。

 

作为与QDII相对的一项制度,QFII在国内已经实行几年,QDII还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随着社保基金投资者户口在港设立,华安基金的QDII方案被证监会通过,QDII的推进终于有了破冰之势。

 

缓解外储压力的使命

 

设立QDII制度被有关部门认为是调控外汇储备、降低外汇储备贬值压力的手段之一,其作用是把境内外汇存款分流至海外投资。国务院在《关于发展资本市场九条意见》(“国九条”)中也明确指出,要认真研究QDII制度,QDII制度也是平衡国际收支的手段之一,QDII和居民的部分外汇通过符合条件的机构对外直接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压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既然已经实行QFII制度,就该实行QDII制度,因为QFII使外资的流入更加便利,也就减少了QDII制度设立后外汇资金外流所导致的各种不良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认为,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日本,居全球第一位。现在不是外汇紧缺时代,QDII被一再推迟说不过去了。资本进来的口子开得大,出去的口子小的局面应该改变了。QDII是一种有组织的资本流出渠道,更能够在资本账户开放后,有效地控制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因此,放宽资本流出,QDII是最佳途径。

银行圈地托管

资金托管业务首先成为内外资银行争夺的目标,由于中国推出QDII的运作模式采取主托管行和副托管行的全球托管模式,其中主托管行为中资行,负责境内事宜;副托管行可以为外资或合资银行,主要负责境外事宜。

 

此托管模式能给中外银行都带来利益。由于国内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已经在境外有所投资,但预计未来增速加快;4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表示,“外汇局正积极考虑扩大外汇储备投资业务”;而上海一家机构对663位上海市民调查后显示,发现4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投资国外市场。这些巨大的对外投资增量将会带来托管业务量的增长。

 

但在全球范围内,资产托管业务也竞争日益激烈。目前国内托管业务最大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其业务目标是“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起步,QDII开道,实现全球化”,但在QFII制度推行之初内资银行已经输给外资银行。

 

2005年底,外管局共给予34家外资QFII资格,其中工行托管的外资数量有9家,中国银行有7家,建设银行有4家,虽然从数量上看起来不少,但几乎所有大额资金都选择外资银行托管,例如瑞银8亿元投资额度全部委托花旗银行托管。在总共约60亿美元QFII额度中,外资银行托管额度近70%,工农中建交五家QFII托管额度占30%。

 

QFII一役只能算是国内银行全球托管业务的练兵,真正的战役将在QDII打响。”工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周月秋对未来银行的托管业务充满期待,但与有着百余年托管历史的国际银行相比,我国发展仅8年的托管业显得十分稚嫩。

 

QDII推出之前,外资银行已利用一种被称为“QDII雏形”理财产品与中资银行进行比拼了,渣打银行推出了中国市场上首个与海外股票指数相连结的外汇理财产品;荷兰银行推出了“国际商品指数挂钩结构性存款”及“香港恒生指数连动结构性存款”,汇丰银行推出了首度挂钩欧洲奢侈品股票产品。

内资银行当然也不想示弱,于是民生银行推出了挂钩世界杯概念股的外汇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借助自身在海外的众多网点,推出美元9个月期“桶桶金”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运作模式是:国内投资者以存款形式存入发行机构国内账户,而发行机构再用其在境外的等值资金去购买相关产品,获得收益后再通过发行机构国内账户转到国内投资者账户。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