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车市打响近年来最大一次价格战
2006-04-20 09:23:13
成都、广州、北京、上海等几大交易市场传来的消息,全国车市轰然打响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价格大战。汽车在经过3月份“20天30款车型降价5%-13%”的价格战后,在4月1日安装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级发动机“新汽车消费税”后,车市扭距骤然翻番、功率提升一倍余,分水岭效应立马突现,加上涨了价的燃油助推,“限小”污流归于无形,近年来有空前绝后之势的中小排量汽车降价大战在中国各地轰然打响……
车价下降前赴后继的原因
原因之一:消费税新政是降价“发动机”
首要原因,消费税新政成了此次中小型排量汽车降价的“发动机”。此次车市出现的一波大范围降价现象显示了新消费税强大的政策性力量。新消费税给2.0L以下的中小排量车型留下了一定的价格优惠空间。专家分析认为,在空间上,消费税新政制造了中国车市价格的分水岭,临界点就是2.0L排量。鼓励小排量限制大排量,新消费税这台“发动机”的牵引力将会长期主导并调整符合中国国情的汽车市场。
原因之二:新车不断冲击“老车”
多达10款新车都将在4月上市或者交车,或为“五一”黄金周冲刺,老车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不得不相互降价来维持市场运转,这是第二个重要原因。只要市场不断出现新车,车市价格必然会不断波动。近日刚刚上市的速腾以及目前在全国订单超过1.3万辆的思域,这两款重量级别轿车的上市,将对整个车市构成较大的冲击。业内预计,中级别以及中高级别部分车型还将加大优惠幅度。
原因之三:产能过剩博弈市场预期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产能过剩造成的。统计表明,2005年全国汽车产量大概在近800万辆左右,而销量只有570万辆,产能已经过剩230万辆。而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产能过剩必然导致产量无序地扩大,这就必然会稀释汽车厂商的利润。同时,各大汽车厂家都纷纷调高今年的产销目标。从年前、年后披露的产销计划看,这些增长数字少则10%以上,多则翻番,有的甚至达到70%。因此,厂家为了消化如此庞大的库存产量,只有降价。
原因之四:车商积极促销推出优惠措施
燃油涨价给部分购车消费者泼冷水,那么商家优惠措施(如降价、增值服务等)促销则是给消费者送暖送热。此外,在兵家必争的“五一”黄金销售旺季到来之际,各大厂商正在为冲量而掀起今年以来最激烈的降价大战。为了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完成自己的销售目标,调整价格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有专家预计,今年二季度,汽车价格战将更加激烈,国内汽车的平均价格还有进一步下挫的可能。
小排量和中级车市场成为降价热点
小排量汽车市场降声一片。按消费税新政,排量1.0L至1.5L(含)的汽车税率由原来的5%调整为3%,为车价下降留下空间。这使国产经济型轿车降价更有底气。近日,吉利宣布将其目前热销车型自由舰1.3L的3款车型全面降价,其中精智舰售5.18万元。南京菲亚特全系列车型让利6000元。一汽丰田也宣布威驰全系降价2000元左右。奇瑞QQ也推出优惠达1000元以上并赠部分饰品的优惠。4月14日,天津一汽以全系24款车型降价、最高15000元的降价重拳,全面擂响了4月经济型轿车价格战的战鼓。业内专家分析,小排量解禁和新车消费税的实施使经济型轿车的大幅降价时机成熟。据市场初步统计,参与降价的小排量车型不下于40款,降价幅度超均过5%。
中级车动辄降价上万元。据了解,此次降价的细分市场主要集中于中级以及经济型热销车型。目前一些城市经销商,凯越1.6MT-LE豪华版优惠5000元,相比原来3000元优惠,其价格走低2000元;爱丽舍降价幅度在7000元—10000元之间;东风标致307已经开始出现大范围的优惠,9款车型优惠最高达到1.7万元,这是今年以来,东风标致307最猛的一次优惠促销行动。
大排量汽车价格走势出现分化
新汽车消费税实施后,对2.0升以上大排量汽车来说,随着消费税率上升,汽车的价格走势出现分化。广州本田雅阁、奥德赛等车型不涨价;国产宝马、一汽丰田等品牌的多数大排量车型选择涨价;还有一部分大排量汽车生产厂家在静观其变
以往,降价是车市铁定的“主旋律”,只是不同厂家存在早降、晚降、多降、少降、明降、暗降的差异。这次汽车消费税调整引发国产大排量汽车价格走势分化,其内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不同厂家的利润基础以及控制成本的能力有高低之分。广本可以拍胸脯说把增加的成本自己消化掉,而目前国内中低档大排量SUV的生产厂家多数就没有这种能力和利润基础。
那么,一些业内公认控制成本能力较强的日系汽车生产企业为什么也选择按消费税上涨的幅度齐刷刷地涨价呢?这是因为,一是这些厂家生产的大排量车型目前不愁卖,基本没有库存压力,供求关系决定了厂家有追求更大利润的资本。
另外,大排量汽车本身是一种奢侈消费品,具有“炫耀性消费”的功能。因此,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有的厂家会选择用涨价迎合一些富人“只买贵的”和“越贵越要买”的消费取向。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厂家今天涨价是为了明天降价。以新汽车消费税实施为借口先把价格涨上去,看看销售情况好不好,假如销售情况不好再降价。到那时,今天涨上去的部分就成了明天炒作“跳楼大甩卖”的好素材。
2.0升以上国产大排量汽车涨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一排量区间一个重要的购买力量是采购公务车的机关和单位,而对于区区几万元的涨价幅度,政府机关和单位要比私家车购买者“麻木”很多。
汽车降价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与以前厂家集中对旗下整车大幅降价这一单一手段略有不同的是,现在汽车降价有逐步“立体化”的趋势。所谓汽车降价“立体化”,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汽车降价不再局限于整车,而是逐步向零配件价格、售后服务价格蔓延。
一直以来,消费者、媒体和厂家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整车价格的下降上。毕竟,整车价格决定了轿车进入家庭的门槛的高低。但是,随着拥有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消费者逐步发现汽车维修、保养费用也不是小数目。尤其是不同品牌汽车零配件价格和售后服务价格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养车成本的高低。
例如,近期奇瑞汽车销售公司和备件公司日前在北京联合宣布,对包括常用配件、易损配件以及涉及车辆保险的零配件在内的8608种备件价格全线下调,平均降价幅度高达30.1%,最高降幅达62%。对拥有一辆奇瑞汽车的车主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车子保养时更换三滤所需的费用减少了,一旦出了交通事故,更换前保险杠、前大灯总成等零配件的花销也减少了。奇瑞把降价的大火“烧”到汽车售后市场,对消费者有利,对竞争对手的售后服务价格和零配件价格也将形成一定的压力。
汽车降价“立体化”的另外一个体现是“降价”的不再仅仅是上市一两年的老车型,一些新车的定价说明厂家选择了在定价时即提前“降价”的攻略。以近期在北京上市的华晨骏捷为例,最低款售价仅8.58万元,一款B级车上市就直接杀入了A级车的价格区间。而过去,包括华晨一些产品在内的类似车型选择的路线往往是高价上市,上市一段时间后再打着“回报消费者”等旗号大幅度降价。造成的后果是降价前买车的消费者像吃了苍蝇,对品牌的信任度受到损害。
汽车降价“立体化”还体现在部分中高级轿车猛增高档、关键配置上。例如,东风雪铁龙凯旋的预订价格在北京揭晓时,三款车型售价分别为20.88万元、19.28万元和17.98万元。如果不看详细的配置列表,消费者可能会感觉这款排量为2.0升轿车的价格冲击力“仅此而已”。但实际上,凯旋装备了博世电子稳定系统(ESP)等30万元以上高档车才有的配置。严格说,这种用增加配置维持中高价格定位的“暗降”手段近几年并不少见。只不过仔细分析厂家增加的力求“打动”消费者的具体配置,已经开始由真皮坐椅、DVD、天窗等“皮毛配置”,向ESP、侧气囊、随动转向双氙气大灯、中央固定集控式方向盘等关系到消费者安全的重量级关键配置转换。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逐步升级,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消费者的汽车知识在不断丰富,消费理念在逐步与汽车发达国家成熟的消费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