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紧缩政策将是“出其不意”的事件

2006-04-24 09:30:53    

  国家统计局20日对外宣布,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3313亿元,同比增长10.2%,略快于上年同期9.9%的增长速度。10.2%这个数字人们并不陌生,早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之前,4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的时候,“出其不意”地披露了这个数据,按照惯例这个数字原本应该是国家统计局在4月下旬公布的。既然GDP增长10.2%已不是秘密,那么如此高的增长率因何而来,由何而起,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将决定今后宏观调控的适用方向和力度。而根据各方的反应来看,政策已经出现偏紧的迹象,而何时出台政策、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就又将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件了……

 

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增长备受关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20日对外公布了一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应该说整个新闻发布会的基调都是比较平和,就连郑京平本人也认为,“GDP10.2%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基本正常,只不过在潜在增长区间的上限。”

 

有两个方面的数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两方面的数据都引起了包括国务院在内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本次发布会为数不多的几个语气加重的部分。这两个数据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人民币贷款增长额。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同比增长27.7%,比去年同期快了4.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加快了4.5个百分点。

 

与投资增长过快相关联,一季度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占年度贷款增长目标2.5万亿元的一半以上。

 

分析员注意到,发布会对一季度投资表现给予明确定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而对于人民币贷款过快增长的情况,也给予了严厉的批驳。

 

在谈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指出,回顾经济增速达到峰值的2004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43%,全年经济增长为10.1%。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投资增长过快,将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我国每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都与投资规模过大密切相关。

 

而在谈到人民币贷款增长时,郑京平进一步指出,一季度银行放贷规模达到1.26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全年贷款2.5万亿预期目标的50%,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银行放贷过快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虽然短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长远来看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经济混乱和经济结构的不协调。而信贷增长过快,开始可能会推动经济增长,但是接下来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和经济结构不协调等问题。

 

调控政策出现偏紧的趋势

 

其实,早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运行数据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之前,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信贷投放偏快,就已经进入决策层的视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曾经提到,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引起高度重视。其中主要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

 

仅隔了两天,也就是4月16日,胡锦涛主席会见连战时也曾经表示,“一季度中国GDP增长了10.2%,进出口贸易增长了25%。大陆的经济正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两岸深化经贸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坦诚地讲,我们不希望也不追求有过高的速度,我们更看重的是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更看重的是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更看重的是民生的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曝光率如此之高,在此前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并不多见。而且我们也注意到中央决策层已经开始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信贷投放偏快采取措施。

 

4月1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流露出了“政策偏紧”的信号。

 

在当前要做好的工作中有三项是和“偏紧的政策”有关:

 

一、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和计划,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注重运用土地供给引导和优化投资结构,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防止部分行业、地区投资过快增长。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措施,稳定住房价格,调整住房供给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控制货币信贷投放。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问题。着力优化贷款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强对短期入境流动资本的监管,保持金融稳定运行。

 

三、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整和改造,控制新增产能,优化结构。搞好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供求协调。尽快建立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减少排污和保护耕地等方面的统计、考核和公布制度。今年七月国家统计局要公布上半年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情况。

 

而在4月17日,中国银监会就召开了部署第二季度工作重点的会议。我们同样发现银监会第二季度有一个核心工作也与“偏紧的政策”有关系。

 

在第二季度银监会重点抓好的九项工作中赫然写明: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特别要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压缩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关注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创新与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产业竞争能力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对产能过剩的调研;各监管部门要密切跟踪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及时做好风险提示;商业银行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做好项目审查把关;要对各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贷款项目给予高度关注,认真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相关政策。

 

看来银监会高层已经给国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打了“预防针”。

 

具体实施政策又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件

 

尽管各方面都有政策趋紧的迹象,但是,分析员更加注意到决策层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担忧并没有2004年来的那么强烈。

 

2004年同样是在4月份,国务院、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连续出手,对国内的所有在建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都给予了重点关照。当时的措辞之强硬、语气之严厉前所未有。

 

而进入2006年的4月,决策层是在肯定现有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提出了众多突出问题。例如,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表示:“大陆的经济正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表示:“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而国家统计局的表态也是:“基本正常”。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情况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所以还不能急于对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调整。

 

首先,国内消费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展,因此只有适当速度的投资和进出口能够拉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的问题。今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劳动力供大于求将比去年增加100万人,达到1400万人,全国还有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这些问题最终都要靠经济发展来解决。

 

最后,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铁路、公路、能源、水利等大型项目纷纷开工,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而由于这些项目都是与今后五年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就不能仓促出手,更需要冷静应对。

 

所以,我们认为,今后的政策有向偏紧发展的趋势,但是受制于多种因素,这种政策具体实施的时间并没有确定,从哪个部门、哪些行业开始还有待观察和考虑。结合现在的情况,这些具体措施实施的内容和实施的时间很可能像去年的人民币汇率一样又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件。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