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难挡2006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
2006-05-09 09:26:18
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自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这出乎市场的完全意料,一般情况下,政府尤其央行发布此种政策多在周五及周末,以减轻政策对市场的即时冲击。央行这次突然出手,在我们看来,一季度经济实在太“热”了,再不“刹车”恐失控,央行急了。而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加息难挡已经高速启动的经济增长,2006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已成定局,除非政府连续“刹车”进而使经济硬着陆……
经济走势在掌控之外,政府反应不够快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及消费表现强劲。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40亿元,同比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比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一季度,贸易进出口总额3713亿美元,同比增长25.8%,比上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875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62亿美元。
一季度,投资、出口及消费齐齐发力,GDP增速达到惊人的10.2%,这一季度增速是自2003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第一次。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10.3%。记忆忧新的是,一场非典意外地“调控”了那场过热。
一季度,中国经济确定无疑是过热了。不过,GDP作为经济落后指标,当政府得到这一数据时,经济已经过热了。值得注意的是,几个重要的经济领先指标也确证经济过热。2006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2个百分点。M2高达18.8%的增速显然超过了政府能够承受的范围,中国人民银行年初制定的目标是M2增长16%。央行货币政策的另一中间目标——贷款一季度也大幅增长,央行制定的2006年人民币新增贷款额为2.5万亿元,而今年前3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就达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这造成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
年初,有人担心今年出现通缩。实际上,政府也有所担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政府出台严厉紧缩的调控政策。数据显示,一季度物价缓慢增长,用官方的话说“市场价格温和上涨”。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但3月份上涨0.8%。
总之,一季度,经济增长动力及相关经济指标完全出乎政府之意料。相关数据公布不到一周的时间,政府相关部门就采取一系列措施给过热的经济“刹车”。4月24日,国家发改委颁布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意见;4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对水泥、铝业的调控目标;4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对铁合金行业的调控措施。最终,不出我们所料,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但是,我们认为,政府的相关紧缩政策出台太慢了。其实前2个月数据出来之后就显示有过热嫌疑。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6%。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4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1-2月,新增贷款已达6900亿元,但央行似乎还观察。
可以说,一季度宏观经济的走势,完全在政府的掌控之外,而政府的反应速度不够快。
“十一五”开年及国家大项目助推投资持续高位运行
自2004年以来,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从下图可以看出,2004年经过政府严厉的政策调控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速下滑,但自2005年一季度开始再次掉头走出升势,至今年一季度成功爬上27%的相对高位。
数据显示,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608亿元,增长29.8%;农村投资2300亿元,增长18.1%。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243亿元,同比增长17.5%;房地产开发投资2793亿元,增长20.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值得关注,这跟“十一”五规划第一年有着密切关系。另外,按照中央的计划,今后5年有诸多大项目要上马。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京沪高铁立项等都会有大量的资金持续投入。
一季度,从资金到位情况看,投资到位资金17544亿元,同比增长35.6%,超过计划投资资金2544亿,可见各方强烈的投资欲望。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42%,国内贷款增长33.2%,利用外资增长28.7%,自筹资金增长43.6%。可以看出,一季度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42%。这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的分析,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高潮中,国家起了相当的主导作用,而这是跟中央的计划有关的。
今年国务院的一号文件是关于新农村建设,这意味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将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和资金投入。这或许可从一季度第一产业投资增长中窥豹一斑。一季度,农村投资2300亿元,增长18.1%。另外,第一产业投资虽只有82亿元,但增长47.1%。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有相当部分属于政府计划、大项目、新农村建设等刚性投资。除非政府主动减慢相关计划实施速度,这一部分投资需求难以抑制。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8%。其中3月份增长13.5%。虽然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去年低0.9个百分点,但必须澄清的是,2005年全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水平都很高。尤其比2004年有很大提高,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2005年可能是中国启动内需的起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12%以上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水平就出现拐点。我们知道,2003年是西方国家纷纷质疑中国政府操控人民币汇率的开始。自那一年起,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中央政府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使出了各种办法,包括每年都要大量采购美国大宗商品以舒缓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极端情绪。最根本的,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快实施内需政策,进而以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我们认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加速与这一压力并非巧合,而是存在内在因果关系。
三大经济体复苏是中国出口高速增长持续动力
美国商务部(Commerce Department)4月28日在首次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报告中表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1-3月份美国GDP折合成年率增长了4.8%。更令人注意的是,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日本和欧洲直到不久前还是拖累世界经济增长最主要的经济体,但它们或许很快就会成为支撑增长的关键力量。在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欧洲和日本,企业和消费者数年来首次开始出现消费上升的趋势或者苗头。这种新形势促使两国的中央银行分别决定上调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而这种趋势意味着世界经济将降低对美国消费者的依赖。过去5年来,美国消费者踊跃借贷和开支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现在,即使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些须问题,欧洲和日本的消费者或许也能及时填补上来。
三大经济体的经济整体增长,给中国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经济环境。这将会继续拉动中国出口需求。预计2006年中国商品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6000亿美元,出口增长速度有望超过26%。由此,出口仍将是继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因素,而这将对国内总需求产生持续的拉动作用。
综合上面分析,虽然面临着国际油价等不确定因素,但在世界经济整体增长,以及国内投资、消费的增长,2006年中国仍将会维持高速增长的局面。
预计,2006年GDP增长9%以上,物价增长水平在2.5%以上,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远大于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