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左右之辩

2007-02-12 09:35:42    

200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几大历史性突破:中国的GDP增长达到十年一来的最高值,达到10.7%,总量首次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当这些数字最终得到确认时,全球的经济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中国的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还能够持续多久?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受什么样的影响最大……

 

中国经济增长被整体贯以“泡沫”的帽子

美国的《华盛顿观察》近日特别刊文分析中国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现象,通过一系列的担忧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有泡沫的成分在当中了。这种担忧第一体现的就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再度冲突人们的预期,登上了另外一个高点: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中国2006GDP (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10.7%,达到20.9407万亿元。从总量上看,这是中国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距离2002年首破10万亿元仅仅4年;从速度上而言,10.7%的经济增长率创下了自1995年以来的新高。同时摩根大通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由此将2007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期比率从9.5%调高至10.0%;瑞士信贷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则表示,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三位几成定局。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标准,以GDP为参数将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定位在GDP年增长率超过7%,而其持久性意味着25年以上。按这个标准世界上已有11个经济体实现了所谓持续高速增长,其中8个在亚洲。“中国是最新进入这个名单的国家,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GDP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一系列高增长数字也是西方的经济学家困惑的地方,一方面中国的这种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隐藏着许多问题和陷井,按照常理和规律,中国的增长应该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调整的时候了”;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的增长势头还没有让人找到停下来,或者慢下来的证据,所以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看到中国经济有什么泡沫能在今后几年羁绊经济发展的脚步。

但是一些关键点已经引起这些西方经济学者的关注,2003-2004年中国的银行借贷出现某种形式的爆炸,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今后几年中中国要承受更多的呆帐问题。即使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银行也不会进一步放松银根,以避免更多的麻烦。中国的银行改革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发放人为决定的低息贷款,信用管理不善,就好像每年把几百亿元钱扔到大海中去了。这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另外中国经济有结构上的问题。例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涌入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就业问题。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一个景象:能贷到款创业的人并不能为国家创造多少就业机会,而手中持有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企划书的人却很难从银行贷到资金。

靠外贸支撑非长久之计

许多经济学家将2006年中国GDP10.7%的增长率归功于中国出口盈余的强劲走势,认为这一部分在中国GDP中所占比例甚至高出了美国贸易赤字在其GDP所占的分量。除了外贸盈余,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教授托马斯·罗斯基在分析中国GDP的内部组成时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发展的主动力很明显是在中国投资的巨大增长,它占到中国GDP总量的24%。这一强大动力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国内投资,其中包括住房、零售业消费和基础建设发展。大量涌入市场的投资很多是冲着2008奥运的相关工程和商机而来,这让中国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担忧:一旦轰轰烈烈的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经济的泡沫是否就要崩裂?这个泡沫是否能化解于无形,决定权在中国政府手中。如果中国能成功地将过多的外部盈余转化为国内的消费需求,GDP增长本可以走得更好,而2008年这个经济转折点自然也能平安度过。

不管怎么说,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外贸增长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来拉动经济的长期高速前进是不能作为一个长远的政策的。面两项政策所带来的负责效果已经体现的越来越明显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五年是中国的外贸摩擦最厉害的五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受反倾销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附带的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出口,这种类型的出口是最容易引起其它国家的贸易壁垒阻击的。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从近两年开始对于外商直接投资(FDI)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之一。虽然中国在尽力引导FDI向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转变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客观上外贸仍然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矛盾。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发展到今天已经在越来越脱离政府的控制,这也是中国近两年的宏观调控效果不得到明显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并没有到位,各位弊端仍然起很大的作用,民间资本的日益壮大不但没有成为拉动有效推力,反而有一些方面(如楼市炒作等)成为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滞碍。

解决消费问题是保障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

外来的大量投资和持续出现的外贸顺差为中国政府积累了大量的财政储备。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了一万亿美元的大关,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笔钱相当于中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5%,道琼斯所有股票总市值的四分之一,意味着中国“随时有能力”收购埃克森、英特尔、波音等美国著名工业企业。但是,一万亿元美金的外汇储备如果要花在中国国内的项目上,困难重重,因为中国政府必须要将这笔钱换成人民币之后再行消费。因此,中国人更可能用这笔财富在国外购买资产,如中国在新加坡的公司,或是以其它方式到海外投资。不过,如果能用这笔钱调整中国银行的体系,解决呆帐、坏账的问题,也能同时提高其效能。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能保持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帮助中国建立财政稳定性,但同时也让中国积累了极高的金融成本。因此,中国应该逐渐减少对出口和FDI的鼓励政策,转而给国内企业和非出口制造业以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从而降低外汇储备。中国也可以将这笔钱投入民众的长期福利计划中,如教育、卫生和环保等。

如果说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中国挣下来可以利用的良好资源。那么,解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要把“三驾马车”的最重要的一项:消费能力提升起来。中国外贸强劲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相当的高。拿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来举例。目前,美国已经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最直接的推论是,假设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年增率从20%降到5%,那么,中国GDP的增幅将从10%降到8%,也就是减少两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经济发生硬着陆,中国经济就会受到伤害。中国购买了美国很多外债,对美国经济的风吹草动会有所警惕。而另外一个公式是,如果中国消费领域在GDP中实际占到50%的比例,而不是官方数据公布的40%,那么,每年消费增长10%就能让GDP增加5个百分点,这完全足以抵御美国经济下滑而减少的对华投资和进口数额。

那么抛开外贸的因素,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来看,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都已经具备了由外贸和投资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由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了。这才是一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动力。不过拉动消费在中国是一个更加艰巨的工程,中国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还没有转变,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地区间不平衡情况非常突出,尤其是中国刺激消费的各种制度建立过于滞后,这些都是推动消费的大难题。消费是一个合力,依靠的相对稳定增长的收入水平和分配机制以及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教育问题没有得到突破和妥善解决之前,刺激消费只是官员和经济学家的一厢情愿。所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其原动力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发展和建设。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