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央企重组加速路在何方

2007-02-14 09:09:35    

2007年,国资委主导的中央企业重组开始提速,分析认为,虽然近央企重组的成效显著,但同时也暴露出重组中会遇到资本结构、文化融合、竞争力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时对企业竞争力和效率提高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今年央企重组的路充满荆棘……

 

央企今年将加速重组

据悉,由国资委主导的中央企业重组从2007年开始提速,重组的方式、模式和平台也将有更多尝试和创新。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24日在国资委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表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关键时期,一些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面已经达到80%-90%,中央企业的改革重组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而在此前的20061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经过近几年重组,央企重组的成效是显著的,而国资委通过管理两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重组平台的尝试,也已获得外界认可。现在,直接隶属于国资委领导的一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也正在酝酿之中。国资委加速央企重组的目的和目标简单明确:重新配置资源,让央企做大作强,提高其竞争力和控制力,并培养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不过,央企重组毕竟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工程。对此,外界的担忧也不少:如何避免“拉郎配”,改革成本有多大,会不会营造新的垄断、限制竞争……

 

央企对重组仍有三种态度

 

从目前情况看,央企重组任务还很艰巨:首先,国有经济的分布仍然过宽,相当数量的国有资本并不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少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积累了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丧失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一些大企业业务庞杂、主业不突出、辅业包袱重,子企业层级过多、数量过多,母公司对子公司失控,是企业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

其次,尽管国资委三令五申,竭力推进,但央企的态度目前出现三种情况:一是积极跟进,抢占市场,通过重组整合,逐步做强做大,比如,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和原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合并重组而成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就属于此类型;二是观望等待,重组整合只停留在口头上;三是有危机感,也有思路,但出发点是如何挤入前80名,“宁为鸡头不作凤尾”。有的企业主业并不突出,但该退出的不退出,想的是如何保住“块头”,作大规模。

 

央企重组的四种模式

 

目前,国资委减少央企数量的主要手段是重组。至今,国资委已对3876家中央企业进行了重组。央企户数从最初的196家减少至目前的159家。到2010年要降到80100家,并培育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央企重组模式有四种:一是强强联合,钢铁、通信、地产、汽车、航空等都将进一步成为央企并购的主战场;二是纵向集结,即纵向联合,如像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内部上市公司的重组整合,或者是央企某个行业上下游的重组整合;三是同类合并,把相关央企中非主业资产剥离出来,而后以同类产业相合,形成新的独立企业;四是以强并弱,这种模式可能会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强势企业托管弱势企业,第二步是在两者的磨合中进行可能的合并,然后做强做大。

 

央企重组应该有多个平台

 

据悉,2005年,国资委已经确定了两家央企为资产经营试点企业—中国诚通控股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最近,组建第三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消息,在业界小范围内流传。不过,新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能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按控股公司方式运作。央企的不良资产、剥离出的非主业资产或拟整体上市企业的非上市部分资产,都可能是经营的对象。

目前,国资委掌控的几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该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定位,如:一类可以作为不良资产处理公司,现在诚通和国投更多地侧重于扮演此类角色;一类可以作为持股公司,代表出资人持有国有股;一类可以作为行业整合公司,整合央企同类项以及剥离的非主业资产。不过,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能定位和运营模式,目前还没有最终决定。由国资委研究中心与大成律师事务所共同组成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运营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正在进行研究探索。

分析认为,应当早一点成立行业资产经营公司来管理经营159家央企中的16家科研院所企业。这16家科研院所类企业过去都是属于各个行业,其行业特点还很突出,目前还承担着监督、检测、标准的制定等很多社会功能。如果把这些科研院所交给某个企业,其社会职能就不好处理。假如先打造一个科技资产经营公司,把这16家综合到科技资产经营公司里,成为其子公司,就可以把这16家子公司的人员进行有效地配置组合。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突出主业’、‘资产集中化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央企重组需要“逼退机制”

 

国企改革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如地方政府主导的一些大企业合并、组成强大的“航空母舰”的案例时有发生,既有过“强弱组合”,也有过“强强组合”,有些企业甚至分了合,合了分。所以,重组、合并的想法是好的,但实践中会遇到资本结构、文化融合、竞争力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时对企业竞争力和效率提高效果并不明显,对于国资委来说,央企重组的难度更大。

20061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意见》让国有资本的进退范围首次得以明确。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央企重组往纵深处推进,重组其实已经进入越来越难的阶段。国资委主导下的央企重组通过近4年的运作,基本上都已经走上了“联姻”的路子;剩下的企业中,规模小、质量差的,想并入别的企业也难。据了解,现在已经并入大企业的小企业中,就有一些是求甲不应,然后求乙才勉强被接受的情况;剩下规模较大、量级相当的企业之间的合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谁正谁副,太难摆平。总之,钱少、人多、机制不活三个老大难问题仍然在困绕着央企重组。据悉,从今年起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除了中央企业继续自愿重组外,国资委要依法大力推动,要体现出资人的意志。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