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高唱“快字诀”源于后发劣势困扰

2007-03-05 10:15:17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31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表示,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强调西部地区又快又好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没有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改弦更张变成“又好又快”发展,把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放到速度的前面……

 

西部十一五发展定调“又好又快”

王金祥指出,首先,《规划》规定的目标强调西部地区又快又好地发展,要实现“一稳”和“三新”。“一稳”就是强调西部地区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持续、稳定地提高。“三新”的第一个“新”就是要使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有新的发展。第二个“新”就是要使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第三个“新”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取得新的成就。

有记者提问,“关于开发的模式,我们知道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现在被大家认为是很劳民伤财的,就是对于中国的发展有很多负面的效益。我们想知道,西部大开发会不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跟以往的发展经验是不一样的?”

王金祥表示,“就是在西部开发中如何处理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的方针非常明确,就是在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优先保护环境。所以无论是矿产开采业还是加工工业,凡是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我们坚决不让它在西部落户。”

据王金祥介绍,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倡发展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其中排名第一第二的分别是:一、能源及化学工业;二、西部优势矿产资源的开采及深加工。中国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当地的生态环境脆弱,如何避免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值得关注。王金祥承诺,“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凡是移民不能安置好的,新的水电站就不要修,就不批准。”

 

西部发展水平进一步落后

在改革开放进行了25年之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再作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的“带头大哥”,广东、上海的若干指标已经排在了内蒙、山东等省市之后。表面看来,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变脸”,但那些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的地区,其投资倾注的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并不明显。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的地区,其投资多数为第二产业投资,这种投资金额大、周期长、见效慢,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不明显,直接影响到了当地解决贫困状况的进度和难度。反观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第三产业发达,营业税收入给地方政府的贡献很大。在内地,第三产业欠发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多半集中在能源工业或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这类项目的收益要很多年以后,自然在增值税方面的贡献就不多。并且,民间资本参与的机会很少,引进外资的机会更少。

凡是到过到过西部的东部人,都会被东西部的巨大差距的现实国情所震撼。在沿海工作过的官员,更是深感西部大开发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国家数年前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希望是在“十一五”期间,要缩短东西部之间增长速度的差距。但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再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在客观上还是有难度的。今后510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甚至还会进一步扩大。更有数据显示:西部地区12个省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在18亿~20亿美元,相当于深圳实际利用外资的三分之二,上海实际利用外资的二分之一。

 

西部开发仍未摆脱后发劣势影响

分析员认为,中西部固然在经济增长上呈现出超越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势,但基础显然不够牢靠。要知道,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节能意识的增强,能源紧张局面将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根本缓解。再加上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其竞争优势仍远远强于中西部地区。鉴于此,分析员认为应多管齐下摆脱中西部地区单一的能源驱动模式:作为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带头转变观念,创造吸引外资和民营投资的良好制度环境,推动当地加工产业的发展;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也应考虑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当然,中央政府更应该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独特的协调作用。由此看来,摆脱中西部有增长无发展的尴尬局面需要三管齐下。

多年来,国家在规划指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上上下下的干劲也很足,但是,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抛开基础设施落后等“历史包袱”不说,光是东部地区的压倒性优势就够西部受的了,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展,更多的产业和资金选择到中国来,首先会落脚在软硬环境都已经十分完备的东部地区;与当初东部打开发相比,西部在生态环境压力、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也大大削弱了。这一切的都显示,西部要实现继东部之后的崛起,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首先,再也不能采取东部开发之初所用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了;其次,在西部解决“三农”问题更加棘手;还是就是强烈的东西部差异对于吸引本地区人才也是巨大的挑战。在这里,西部的“后发劣势”显现无疑。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