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为产业结构调整定调

2007-03-12 10:30:1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人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分析认为,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要想又快又好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道绕不过的一道槛……

“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他指出,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有关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还需要一个过程。

分析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不会一蹴而就,优化不是朝夕之事,升级也不是昼夜之间,出现矛盾和困难不可避免,在总体思路逐渐清晰后,又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着手调整呢?调整中遭遇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又在哪里呢?

产业优化升级关键还在自主创新

俗话说“沙滩上盖房——根基不牢”,产业结构调整也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也需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然后产业再谋做大做强。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产业集中度不高,要提高行业水平,要具备国际竞争力,使产业的发展不受制于人,就必须要有技术优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这就需要加强自主化建设。温家宝总理的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2006年的成就给予了肯定。他指出,我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分析认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工业结构,即发展附加价值高、能效高、节约能源的现代工业体系。全国政协委员罗冰生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要看世界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千万别走出中国,“落后”、“污染”等帽子已不适合再扣在中国钢企的头上。再比如,煤炭产业出台了至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调整国内煤炭产业结构,试图控制盲目扩大的生产规模,培育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基地和企业集团,以实现产业集约化。

当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关键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传统产业,使国有老企业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要转向“中国创造”

以前提到出口,会让人感觉到隐隐作痛,我国出口的产品高耗能、低附加值、技术密集度低,容易遭遇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反倾销,高新产品的出口数量不多,出口面临很大压力,产品走出国门的步伐艰难,出口结构急需调整优化,出口产品也需向多元化发展。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商务部部长薄熙来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虽然中国有较高的贸易顺差,但高顺差不等于高利润,中国的情况是:顺差在国内,利润在欧美。薄熙来说,中国的顺差确实增长很快,但中国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上,出口商得到的利润是很薄的,受益更大的是欧美的进口商和零售商,还有出口目的地的消费者,他们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近年来,出口企业和政府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一系列鼓励高新产品出口的政策逐渐显现作用。比如2006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出口主体迅猛增长,一般贸易增长大大高于加工贸易,再次登上世界第三的宝座,迈入世界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大国行列,机电仪产品及设备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92.9%,金属制成品占比由1986年的90%下降为7.1%;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0.3%,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8.2%。再比如五矿化工类商品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五矿化工类商品出口以工业制品为主,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等。

现在我国入世的过渡期已过,各种过渡性保护措施将逐步取消,将会逐步显现对我国产品的深层次影响。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就不得不积极主动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高产品高新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与出口配套和关联的一大批制造企业也必须随之进行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优化升级必须先告别粗放式增长模式

英国《金融时报》在评论中国本届政府工作报告时,以一个外国记者的眼光道出了中国政府进行产业升级的决心:“作为中国政府淘汰低效产能措施的一部分,温家宝概述了未来五年内关闭炼钢厂和炼铁厂的计划。这些拟关闭炼钢厂的产能超过了德国整个钢铁行业的产能,而拟关闭炼铁厂的产能则几乎相当于整个欧盟(EU)的总产能。中国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仅今年一年,中国政府就设定了分别淘汰3000万吨炼铁产能和3500万吨(相当于意大利的全部炼钢产能)炼钢产能的目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对一个国家来说,能源消耗水平也是国家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管理能力、国民素质的总体综合反映。2006年全国并未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足以可见此“重头戏”真唱起来的难度,一不小心就会拖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后腿。

分析认为,想要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目标,首先要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产业结构没有改善,在工业、农业产业占比不减少的情况下,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很难提高。他建议要强调行业节能工作,建议国家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节能减排基积金”等。全国人大代表秦池江也表示,节能减排不仅是微观问题,首先是国民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才是节能减排的首要途径。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

尽管高能耗的形势还很严峻,但随着政府和有关管理者的觉醒,已经显现出一些好苗头。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前三年分别上升4.9%、5.5%、0.2%,转为下降1.2%,这也是最近3年来的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减缓,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由上年分别增长5.6%和13.1%,减为增长1.2%和1.8%。耗能“大户”钢铁工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高度,2006年是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呈良好态势,据统计,2006年吨钢综合能耗645.12千克标煤/吨,同比降7.06%;吨钢可比能耗623.04千克标煤/吨,同比降6.19%;吨钢消耗新水6.56吨吨/吨,同比降14.9%。这些都为节能这个“重头戏”开了个好头。

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好坏,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力度不可谓不大,关键在于各地政府和企业能否以足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落实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持久进行下去。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只能靠真正的实力从槛上跨过。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