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温家宝总理记者会手记

2007-03-19 09:50:02    

    按照惯例,今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举行中外记者会,从2003年正式担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四年间温总理通过回答各类问题,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及中国对于一些国际事务的态度,也向人们展示这们平民总理的风采,我们通过回顾总结温总理的前四次记者会能更多地感觉到他本人,和他带领本届政府所做的工作……

个人魅力篇:平民总理,开场真切

    温家宝被誉为平民总理,这是对于中国官员最高的一种褒奖。温总理的平民化,不仅体现在他日常工作和外出视察中,也体现在了四次记者会的开场话语中。在03年的本届政府总理的首次记者会上,温总理最先表明的是自己出身农村,来自普通家庭的背景。又申明了自己在基层工作的25年,了解民情。而在中央工作18年,跑了中国2500个县中的1800个,则展示了虽身居高位,但是不脱离实际。所以,当他吟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时,已经让人民开始接纳他这个总理。在随后三次记者会的开场白中,温总理从回答海外中学生对他的私人问题、到感觉广大网民对于两会和他这个总理的关注及积极提出的问题,无不体现着他对于基础声音的重视和回应的加强,尤其是在去年,总理第一强调的就是对那些会场外的群众讲话,申明对政府一年工作的评价和对前面困的态度。这让民众能够充分体会和理解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耐心,有动力。这种亲民式的交流方式成为了温总理这四年的一大特点和招牌。


担当责任篇:促改革、抓反腐、牵挂三农


    体制改革和官员反腐是几乎次次两会的记者会温总理都要重点回答的问题。事实上,经济的一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只是在治标,而推动体制改革,适应眼前发展,才是治本之道。因此,从上任之初起,温总理在记者会上都会强调体制改革是两个要素:一是必须加强社会法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依法行政和接受民主监督等。二就是改革的方向性和力度。温总理在连续两年的记者会中,既把社会主义比作大海,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又把社会主义比作高山,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突出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对于官员腐败这个沉重的问题,只要提问温总理就不避讳,既表达了当前反腐工作的艰巨性,也显示了强烈的决心。他引用毛主席向全党推荐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各级官员不要犯胜利使人骄傲的错误,不要犯生活腐化的错误,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表达了对于腐败官员严惩的态度。


    而面对三农问题,总理从一开始强调的就是减轻农民负担,这当中包括乡镇一级政府的编制精简。相对而言,记者会提问当中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从04年开始逐渐多起来,这也与中央工作的重点和导向有关。温总理在讲述农村问题,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时引用的数字和事例,让人记忆深刻,非常震撼。


锐意进取篇:正视问题抓调控、把握机会改金融


    纵观本届政府的前四次两会总理记者会,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是最集中的。国外记者的提问主要集中在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方面,尤其是银行业的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而国内记者则倾向于对于0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及效果的关注,政府眼前的态度和可能采取的手段。


    我们回过头来看温总理针对这两类问题的几次回答,他强调中国的经济目前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一方面,经济发展很快,效益明显提高,活力有所增强,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投资规模过大,能源、运输和重要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粮食连年减产,物价上涨的趋势比较明显。这些当时的问题正是去年和今年中央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其实也就是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另外一个版本。

从上市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几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和进步是非常显著的。这从03年开始温总理对于银行改革的态度即可以看出来。他从一开始就说“这次改革对于我们来讲,叫做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采取这样有力的措施,确实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我们必须下大的决心来保证这次改革的成功。”因此才有政府连续多次巨额给即将上市的国有银行注资,提高其资本充实率。如今中国几家银行海外上市连创全球IPO高点,正是由于其输不起的政府支持背景。总理对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态度历来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由于涉及国家主权,因此对于外界的压力政府是不能直接给予反应的,因此总理说出那句著名的话“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而这种变被动和压力为主动的方式,不仅给中国政治上赢得了先着,也为金融和汇率改革添加了催化剂。


一国两制篇:以情理抵台独、用发展挺香港


    作为必问的题目,每次两会记者会温总理对于台湾问题都是采用的是有理,有力,有节的方式。尤其是在03年记者会上他引用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从情感上打动了台湾民众。而面对台湾日益混乱的政局和猖獗的台独势力和台独行动,作为国家总理,他把《反国家分裂法》解释的惟妙惟肖,充分化解了外界对于此法是战争法的误解,同时也警告了台湾当局。也正是这种政策和操作策略促成了台湾的蓝色阵营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的重大转机,点了台独分子的一个死穴。


    对于已经在一国两制下回归的香港,温总理代表中央历来表达的是支持香港发展,尊重香港人民意愿的态度。尤其是在CEPA实施之后,中央对于香港的支持更加全面和有深度,让香港的发展与大陆,尤其是内地的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既是对于香港一国两制继续成功运行的保障,也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做的一种重要铺垫。


国家关系篇:求同存异看发展,和平崛起创和谐


    温总理的四次记者会中,对于国家关系的问题回答,主要涉及的是中日,中印和中俄这三个国家。对于中美这个原本是最重要的问题反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穿插在台湾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和中国银行业开放等具体问题中。这说明,中美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非常复杂,而且交叉性很深,很难单独拿出来说。


    对于中日问题可以说历次记者会都是老生常谈,由于日本首相对于侵华战争等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在前几年中日一直处在不和谐的状态,发生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而温总理在这个场合代表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就是,正视历史,接受教训,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合作。所以,有关中日问题的环节是最没有悬念的。

中印问题得到关注,主要是由于印度这些年的迅速发展,和与中国在全球战略上的竞争关系导致的。中国和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又是领域接壤和存在争端的国家,历史上更是有过军事冲突。而中国的崛起在印度看来正在对其产生潜在的威胁。不过,站在中文的立场上,温总理强调的还是历史上的和谐多于冲突,各种交流多于封闭的情况,基本上引导为竞合的关系和问题。


    中俄问题很复杂,各种利益夹杂在当中。但是从几次俄方记者提问的情况来看,焦点都集中在能源合作的前景上。这显然不是中俄利益的长远所在,只是目前双方各自发展在能源上结合的比较紧一点而已。中俄两国有着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稳定和发展中俄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建立一种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才是双方在各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的一个良好基础。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