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外贸顺差为宏观经济再添变数

2006-06-15 09:33:39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顺差继续快速增长。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47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其中,出口3473.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3005.3亿美元,增长22%,1至5月累计贸易顺差467.9亿美元。其中,5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332.2亿美元,增长23.6%。出口731.1亿美元,增长25.1%;进口601.1亿美元,增长21.7%。5月实现贸易顺差130亿美元,创下今年以来月度新高……

 

今年外贸顺差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新高

 

5月份的外贸顺差大幅上升,使得今年前5个月的累计外贸顺差已达467.73亿美元,这使得中国政府要在今年减小外贸顺差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今年外贸顺差的上升速度超过去年。尽管2005年被视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贸易顺差年”,但去年中国外贸顺差超过450亿美元也用了整整7个月。

 

业内人士透露,在最近商务部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已经有人提出观点,认为今年的外贸顺差可能会超过2000亿美元。

 

进入5月份以来,制造业、出口、投资的各种先导指数都在上行。里昂证券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2.8,为20055月以来的新高点,该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增长。由于国内的产能过剩,内地的企业只有国内和国外2个市场,在内地市场有限时,加大国外市场的出口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由于全球经济大幅上升,因此今年中国的出口加快增长似乎更在情理之中。

 

对此,商务部多次公开亮出自己的立场,中国政府并不追求高额贸易顺差,而将采取措施降低顺差。

 

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

 

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近年来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的加速发展。

 

所谓跨国外包,是指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它成本也更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或服务转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形成供应链的重组。这种现象随着IT革命和基础设施如交通的改善呈加速发展趋势,使得过去不能跨国外包的现在都有可能外包了。

 

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

 

外国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无疑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这种生产和贸易的汇率弹性相当小。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这种“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相关专家表示,由于中国外贸经营权已经放开,政府部门除非动用财税杠杆或者从生产环节下手,否则很难对外贸顺差有足够调控能力。其证据之一是,去年中国政府曾经希望将贸易顺差控制在1000亿美元之内,最终仍然未能达到目标。

 

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郑京平指出,我国贸易结构里加工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50%左右,还有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是58.5%。加工贸易本身就意味着顺差,因为进来的产品,通过在中国加工以后再出去,一定是出口的价值高于进口的价值。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是1019亿美元的顺差,而加工贸易这部分的顺差就达到了1425亿美元。

 

施压人民币升值难以扭转巨额顺差

 

  外贸顺差的快速增长,可能又一次成为海外推断人民币升值不到位的话柄。

 

在中国贸易顺差屡屡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丝毫没有得到好转,据最近公布的美国4月份贸易数据显示,当月美国贸易赤字上升至634亿美元,与中国的逆差也上升了13.4%达到644亿美元,市场人士表示,这些数据很可能再度刺激美国政治家的神经,从而使一度降温的人民币问题再度升温。

 

  尽管从去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1.2%。但在渣打经济学家王志浩看来,贸易顺差等持续高速的外汇流入给人民币带来持续的升值压力。根据渣打的测算,人民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已经恢复到了去年7月之前的水平,人民币现在必须更加灵活。    自下个月1日起,根据外汇局的政策调整,企业对外投资将取消购汇额度的限制,但瑞银近日的一份报告认为,这一为巨额外储“消肿”的政策,短期内尚不能减轻人民币的压力。这些都可以成为海外施压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但商务部一位专家表示,追求贸易平衡只能放在中长期来考虑,不要指望在今年短期内实现。

 

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和全球的经济环境分不开的,因此不能过高估计人民币汇率对全球贸易平衡的作用。海关统计数据表明,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前5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973.7亿美元,增长25.4%。

 

这位专家认为,美国应稍安毋躁,在自身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要实现美中贸易顺差不太可能,特别是在美国这样内需主导型的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引发进口需求的增大,相对地,中国的进口消费需求不是很旺盛,消费基本被购房困住。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进口虽然也在大幅增长,但往往是被深加工后再次转为出口,这样的制成品出口优势将长期存在。除非美国经济垮掉,中美顺差才能立刻扭转。

 

成为央行采取加息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贸易顺差的积聚造成外汇储备增长过快,造成流动性过剩。今年以来,我国月度贸易顺差几乎都保持在百亿美元左右。而早在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75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由于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央行不断在市场上以本币购入美元,外汇占款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不但对通胀造成压力,也是投资过热、信贷增长过快的一大原因。于是,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央票以回收流动性。

 

  但通胀的上行压力,以及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过快的问题今年以来一直成为令央行头痛的三大问题。最新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5.97%,创下23个月以来新高,同时,当月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数额约为2094亿元,同比增长更是接近一倍。

 

  外汇占款继续增多,央行对冲操作压力增大,而流动性泛滥,又导致银行放贷的冲动难以遏制,今年前五个月2.12万亿的新增贷款额已经完成了央行今年目标的85%。在货币供应方面,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高达19.5%,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4.01%,双双创下年内新高。渣打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如果6月份的贷款数据再不能得到扭转,问题可就严重了。只有信贷增速慢下来,M2才能回到央行设定的目标上去,信贷减不下来,加息就还会成为央行的调控选择措施。”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