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提早出手显示中国经济“热度”未减

2006-06-20 09:46:00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15日面对“加息”疑问时曾表示,“央行未来在货币政策方面将采取微调取向”。人们没想到的是,“微调”会来得如此之快。十六日晚间,央行随即出台缩紧银根的新政:自七月五日起,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

 

经济数据显示宏调政策落空

 

上周三温家宝总理和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增长过快表示忧虑,他们呼吁国内商银收紧信贷,并对投资过热再次发出警告。此前政府出台抑制高档房地产开发的政策,当中包括提高贷款首付比例,并对持有房产不足5年的转售行为征收营业税。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暗示,希望观察6月份经济数据再作出调整货币政策的决定。但央行升息、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和增强对商银的窗口指导的效果迟迟未能显现。

 

官方数据显示,5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M2余额按年升19.1%,升幅超过16%的政府全年调控目标。

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按年升30.3%,升幅超过首4个月的29.6%。主因目前的信贷环境宽松而且融资成本低。

 

工业品出厂价和消费物价指数也出现上升态势,当月PPI和CPI分别按年升2.4%和1.4%,升幅均高于4月份的水平。

 

5月份工业增加值按年增17.9%,至7,060亿人民币;首5个月按年增17.0%。

 

当月中国贸易盈余达到创记录的130亿美元,国内媒体报道称,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9,000亿美元。

种种迹象表明,第二季度GDP增幅与首季10.3%的水平接近的可能性日益加大。倘6月份投资增幅继续加快,相信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争论焦点会转向“硬著陆”。

 

这表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不再是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有效市场工具。央行下一步可能采用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包括: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对商银发布更多窗口指导意见,以及采取更严格的行政监管措施。

 

货币政策恐难见效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消费物价指数还比较低,但如果货币信贷继续加快增长,可能有刺激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总体稳健政策取向的同时,适度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28日中国央行宣布上调人民币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之时,即有分析认为“贷款利率调整只是奏响了一系列宏观紧缩性政策的序曲,其他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望逐步出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被认为是其中之一。

 

支持加息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利率水平明显偏低,从根本上导致投资过热,贷款过快增长,房地产市场投机过度。他们认为,中国需要采取更为严厉的货币政策,以控制信贷和投资增长,减轻对外经济失衡,以及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但也有人表示,就现时经济而言,缓加息,换之以“微调”存款准备金率,应是中国政府几经衡量后的谨慎选择。分析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宜极度,因为这会导致内需减少,进口也会随之减少,带来高额的贸易盈余,使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复杂化。

 

本次政策虽然针对性较强,但仍是治标之举,因为流动性过多的根源仍在,用不了几个月,也许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调升便会被后续外贸顺差和热钱流入冲销。我国经济症结在于内需不足和储蓄率过高,也就是供给大于需求,若欲使等式两边相等,必须再加上外贸。而目前外贸模式困难重重,进口原材料价高,出口时有贸易战,还动不动被戴上“中国需求”高帽。

 

受限博弈困局——央行“有心无力”?

 

可以肯定的是,接踵而来的各方面压力将再次把中国央行送至火山口。但是,尤其在这个时候,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公众,都应该保持冷静,千万不能让中央银行在压力下决策。中国经济热度不减,不一定是药量不够的原因,很有可能根本就是药不对病。在目前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不应是央行独臂苦撑,而必须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四轮共驶,同时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很显然,继续提高贷款基准升息绝不是一个好主意,甚至是一个馊主意。再加27个基点,也许会重蹈旧辙,如果再加54个基点,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个拍案而起的将是国资委,作为国家股东的代理人,商业银行大幅吞蚀国有企业的利润,肯定会引来利益博弈,而且,对于目前需要大力解决就业的中央政府来说,投资“偏”热、国有企业利润下滑,哪个体大?哪个更容易解决?

 

事实上,目前中国基准贷款利率短期上调的空间也非常有限。目前中国的基准贷款利率已达5.85%,即使美元和港元的贷款利率可以加点,但人民币的贷款上调有多少空间?在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如果国内商业银行退出,结果肯定是多数企业投进国际资本的怀抱,届时中国外债将会激升,外汇占款继续增加。2004年10月中国央行的加息就是前车之鉴。

 

另外,即使贷款基准利率继续上调,可以肯定,在目前中国积极拉动消费的情况下,存款利率同步跟进的可能性极小,利差扩大,商业银行肯定掩面偷着乐,贷款冲动有增无减,而目前国内投资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基本不会考虑资金成本,干柴烈火相遇,央行的升息政策只能再作“壁上观”。

相对于升息,提高准备金率似乎是个较优选择,但是,在目前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商业银行资金苦乐不均的情况下,“一刀切”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根“大棒”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轻易动用,否则已经动用。

 

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货币市场利率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如果央行上调准备金率,货币市场利率肯定会激升,金融机构持有的固定收益产品将会雪崩,而国际短期资本却会闻腥而来,去年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效果前功尽弃。

 

对于货币政策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中国央行保持目前政策的稳定性,以常规的公开市场加上定向票据的发行,加大回笼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力度,同时配合“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解决目前投资过热、金融运行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加速、稳定地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和企业债市场,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范围,从而分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以及风险,事实上,五月份居民储蓄增幅减缓就是股市走牛分流资金的结果。

 

与此同时,中国在动用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同时,还要启用灵活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暂时延缓一些预算内投资项目,同时配合于税收政策,这样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微观投资主体,又可以回避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缺的不是灵活的货币政策,而是灵活的财政政策。

 

“十一五”开局、换届选举、奥运在即,本轮经济再次趋热,原因复杂,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周期的因素。但是如果让中国央行在政治任务和经济稳定、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的多重目标下进行决策,同时还要兼顾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货币政策将在部门利益博弈中牺牲自己的独立性。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