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控政策正处在十字路口

2006-07-25 09:31:53    

  7月21日,又是一个周末。正当人们已经进入周末的休息调整时,央行又出其不意地提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两个月内央行第二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动用同一调控政策,实属罕见。尽管没有出现国内外呼声很高的加息政策,央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是说明了经济发展中的信贷投放过快的问题。如果宏观经济能够按照央行“温和”调控的意图变得稳健,那么政策力度将到此为止;反之,则只能用加息和行政手段来给经济“降温”了……

 

央行两月内两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上周五(7月21日)下午18点在其网站上公布声明称,新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从8月15日起开始执行。央行随后做出的解释是:此次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及维护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经初步估算,存款准备金率本次提高0.5个百分点,将挤出大约1500亿元,力度方面还是比较温和的。

这是央行连续两个月以来第二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一次上调是在6月16日,同样是一个星期五,同样是在结束一天工作之后的20点。从此不难看出央行更想避免突然袭击的印象,而让市场有接应和反应的时间。

当时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0.5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增加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收缩贷款资金。央行紧缩信贷规模的信号已经出现。

而早在今年4月底,央行就已经上调了贷款利率,将基准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至5.58%。这是自2004年以来央行首次上调贷款利率。

 

经济形势逼央行出手

  虽然上半年央行政策调整的密度为近年来少见,但是上半年各项经济运行数据似乎并未向一系列的紧缩政策低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的GDP、同比增长10.9%,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更是达到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8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680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6355亿元,增长9.4%。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头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31.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左右,高于1月至6月投资增长31.3%的速度。此外,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6月份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年初上涨8.8%。而6月份CPI也增长至1.5%。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6月末M2余额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M1余额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69个百分点。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完成央行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87%。

与此同时,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9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37%。

商务部数据则显示,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45亿美元,再创年内新高;与此同时,1月至6月,我国贸易顺差同比增长高达54.9%。甚至有报告显示,今年我国贸易顺差将可能超过1500亿美元。

上述这些数据表明,尽管有很多“华丽”的数字描述了宏观经济运行,但是在这些数字背后,投资规模过大、信贷发放速度过快、经济发展支撑点过于聚集在投资、出口等问题,给能源供给、促进社会消费、规避银行风险带来了诸多困难,而根本的则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中国经济面临的过热压力只能越来越大。

因此经济学家们此前曾普遍预期央行将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措施,但究竟会动用何种政策工具却有不同猜测,可能的选项包括加息、扩大汇率波动幅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最后,央行还是选择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

 

频繁出手的两个“暗示”

    笔者认为,央行这一最新举措透露出两方面的信息:

首先,必须对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进行“削减”。

高速增长的信贷是当前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央行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银行信贷持续高速增长,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新增贷款额竟占去央行预定全年指标的87%。无论是加息,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用意都是为了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

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强化流动性管理。据测算,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能一次性锁定1500亿元资金。所以,央行21日明确表示,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

其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体现了“区别对待”的调控原则。

同加息相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直接针对商业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似加息“一刀切”式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和百姓生活。而且,本次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也体现出了央行加强农村金融和支持农村建设的政策用意。

此外,我们也看到,政策的出台,需相机而定。央行此次再度选择这一工具,显然是经过了周密论证。6月份金融数据显示,一方面信贷依然维持高增长态势,造成经济隐忧;但另一方面,央行自4月份采取的上调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发央行票据等多种措施,效果已初显,6月份货币信贷增幅有所回落,货币供应量增长势头减缓。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动用加息这种影响全社会运行的调控手段。

因此,从央行21日出台的政策看,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当前的妥当之策,也是试探之举。如果市场仍旧不注意央行的用意,信贷发放规模进一步扩大,那就很容易出动央行的底线。

 

未来政策走向

在使用了多种政策之后,整个政策的走势今后还会出现三种可能:

一、央行: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其中投资大多是间接投资,也就是说主要来自银行,因此,金融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而为了降低银行的风险,就必须控制信贷规模,因此,从银行内部寻找办法,最合适的就是发行定向票据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但是,由于央行发行票据所来的货币在到期后又要回到市场,且对于整个市场的吸引力下降,以至于政策逐渐失效。因此,央行在2006年内仍会采取较温和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最高可能会升至10%。

二、央行:加息

事实上,6月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紧缩货币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来说比加息更精确一点,但是要论对于实体经济(宏观经济)的影响,则加息影响力更大、更直接、更宽泛。

而目前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各地开工项目增多、增加投资欲望强烈所引发的,因此,必须双管齐下,进行全面的调控,而加息则是最有市场化和可行性的手段。而时间则有可能在9月中下旬。

三、多部门:行政调控手段

由于行政手段产生了太多的争论,所以行政手段很少出现在此轮宏观调控中。因此出现了央行政策“形单影只”的现象。而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中,正是行政手段产生了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央行、银监会等部门联手进行调控,投资增速很快就有所缓和。

所以,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后几个月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就必须改变单一对信贷进行调控的思路,转而对整个投资主体进行调控,换言之,只能用行政手段。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