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民增收面临内外多重压力

2006-07-27 09:39:05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但粮食生产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6%,其中,谷物下降0.5%,小麦下降4.0%。河北、山东等大部分粮食产区出现惜售现象。因此,当人们惊讶于中国经济上半年以创纪录的10.9%的速度增长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不无忧虑的说——当前经济运行的首要问题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农民收入缩水,收入分配改革面临巨大挑战

 

今夏,普通的农户关心的也只是自己的小麦能卖个好价钱,但是他们不知道,一斤小麦的价格决定图谱是如此复杂——从当下中国的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问题,再到遥远的美国农民的竞争,种种因素都在决定他的未来。而对当政者来说,现实的压力是,作为占低收入者最大比重的农民却面临着农业收入缩水的反向趋势,这将使目前正在进行的收入分配改革面临巨大困难,即使提高小麦的价格也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现在,工人涨工资,教师涨工资,公务员也在加薪,而粮价却在持续下跌。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农民即便现在做建筑工人每个月也至少是1500元,远比累死累活的种上一年的庄稼收入高。这样下去,耕地有重新撂荒的可能。

 

虽然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实施保护价格收购粮食的政策以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政府收购在多数地区只是农民的最后选择。今年的政府收购价都低于农民种粮的成本价,并非政府没有考虑到物价的波动,农民也可以拿到国家的补贴,包括种粮补贴、农资补贴以及良种补贴等,但这些补贴不足以抵消上涨的成本。

 

粮价偏低导致了河北、山东等大部分粮食产区出现惜售现象,农户不担心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结束后价格出现下跌,因此,农户都不急于出售小麦。即使惜售,粮食的价格也不可能上涨到农民想要的价格,短期内国内粮价预期并不高——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在遥远的美国,农场主可以把他们更为低价的粮食出口到中国,这将导致中国的粮价无法上涨。

人民币升值,农产品价格上涨受阻

实际上,把农民增收难列为中国经济的首要难题并不为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由投资和贸易型向消费和创新推动型转变,需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刺激消费,而拥有八亿人口的农民群体,是我国经济下一步要着力挖掘的市场。但是,要让农民舍得花钱,必须首先确保他们收入的稳步增长,可是决定农民增收的因素并不仅仅只是粮价。

 

农民出外务工,近年已是农民增收的另一重要渠道。但是现在,农民正面临非农就业减少的威胁。由于经济过热,上半年已经频繁出台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下半年效果将全部显现。同时,政府下半年仍将可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这势必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比起人民币升值来,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又小的太多了。

 

上半年,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明显加快,下半年还将继续。这样一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而这一个领域主要是农民工就业,这势必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不仅影响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也将逼迫中国的农产品无法继续提高价格。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上升,在粮食种植方面,我们劳动力优势反而成为劣势,我国农业竞争力远远低于土地和资本集约的美国。2006年,中国在加入WTO所争取的农业过渡期结束,根据在加入WTO时的承诺,我国农产品关税将由2001年的23.2%下降到2005年的15.35%,远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将压制中国粮食价格的上涨空间,拥有巨额补贴的美国农民机械化大面积种植,其农产品价格将占优势,压制中国。

 

新一轮的多哈谈判只剩下8月最后的机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求欧美国家取消保守的农业保护政策。但即使欧美让步,中国小农经济竞争力的缺失,也将让农民最终难以获益。

国家直接补贴,农民增收的希望所在

面对农民增收的困局,除了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外几乎无路可走,在这条路因为经济过热和人民币升值而越来越窄的时候,增加政府补贴成为了讨论热点。

 

由于中国加入WTO时,争取的可补贴比例为8.5%,仅高于目前2%的补贴6.5个百分点,国家可以操作的空间比较小,因此中央应加大粮食直补力度。美国政府每公顷农地补贴100-150美元,欧盟则是300-350美元,中国每公顷补贴才200元人民币,大约25美元。虽然目前取消了农业税费,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在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中,有三分之一是政府的补贴。虽然中国现在还不可能也没有条件像发达国家一样,给农业以高额的补贴,但应随着国力的增强,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

通胀犹存,国家补贴农民依旧受损

但是,通胀的幽灵正在徘徊,如果新一轮分配改革启动,很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胀,即使增加补贴,也会令农民利益受损,除非农产品价格上涨。因为这个8亿人口的群体同时也是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之一—2004年,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造成的2050万吨粮食缺口导致粮价大升,这成为了当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如果下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产品占CPI较大比重,这将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因此农民始终是受损的。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