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之觞与中国之痛
2006-08-01 09:12:30
全球化不是一个错误,而是代表一种客观趋势,给任何国家带来的都不仅是机遇,还有挑战。多哈回合“搁浅”至少让人们可以暂时放慢脚步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全球化?游戏规则究竟该由谁来定?多哈受挫还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不易察觉的间接影响,也给中国经济稳健增长蒙上了一层难以言状的阴影……
美欧对峙令多哈进入“冬眠”期
在24日结束的世界贸易组织6个关键成员部长级会谈中,谈判甚至还没有涉及发展中成员的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就由于美国与欧盟无法相互满足对方要求而破裂。
农业问题向来是多哈谈判中各方针尖对麦芒的焦点,由于牵涉到各自的切实利益,曾经鼓吹自由贸易规则的发达国家不愿意作出更大让步。
目前,在承诺削减农产品关税、削减国内农业补贴等方面,成员国之间还存在许多分歧。WTO提供的数据是,在征收农产品关税方面,世界平均水平达到60%。
欧盟每年补贴农业1340亿美元,日本和美国分别补贴470亿美元和430亿美元。而这种巨额补贴,每年给非洲国家带来的损失,达到200亿美元之巨。
正是这些利益分歧导致多哈回合受阻。但是,为照顾国内农业资本家的利益,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代表,在谈判桌上并不愿做实质性让步。因此,当谈判被宣布“中止”时,二者皆推卸责任。
与以往责怪发展中国家不同,美欧双方这次都坚持认为,是对方的诚意不够,才导致多哈谈判遇阻。
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认为,除了美国之外,其他5国在谈判中都表现出灵活态度,是美国的态度导致会谈失败和多哈回合中止。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则表示,曼德尔森的言论是“错误且具有误导性的”,其目的是“企图推卸造成僵局的责任”。“欧盟实际提供的市场准入程度,比最初预想的还要低。”
但是,无论是施瓦布还是曼德尔森,都表示将尽量采取措施,以尽快重新启动新的谈判。由于美国总统布什手中的“快车道”谈判授权,将在2007年7月到期,因此“中止”时间越久,多哈回合的生存机会越小。
“伪全球化”造就多哈之觞
不仅仅是农业问题,2001年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也被视为推进全球化进程的最新努力。于是,我们在多哈对峙中还能窥见的是,往日自由贸易的设计者和捍卫者,正具有讽刺意味地成了全球化的“绊索”。
全球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此后,就一直影响着全球发展的主线。而西方历来就是自由贸易的捍卫者,因为自由贸易总是有利于经济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事实上,在乌拉圭回合期间,发达国家可以运用许多手段轻易地迫使发展中国家就范,以赢得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利益的最大化。但近十年来这种格局由于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长而逐渐改变。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它们也获得了更强有力的发言权。2003年的坎昆会议,发展中国家就坚持要求发达国家作出比其承诺大得多的让步。
这当然让发达国家索然无味。因为它们意识到,全球化不仅仅是让发展中国家为它们无条件地敞开市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自由贸易的忠实捍卫者出现了转而设置保护主义壁垒的倾向。在世界各地,“经济爱国主义”在日益高涨:比如美国参议员竭力反对阿拉伯人买下他们的港口;布鲁塞尔则对中国鞋强征高额关税……同时,发达国家的注意力也从多边协议转向双边协议,比如美国近十年来就已经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并利用其经济实力将苛刻的条件强加给谈判伙伴——在同新加坡和智利的谈判中,美国坚持要求它们放弃使用资本控制,在同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签订协议时,则坚持延长专利的有效期,从而延长美国公司享受垄断特权的期限。
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多哈回合“搁浅”反映了全球经济权力的逐步转移,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只能任人鱼肉,而发达国家对此显然未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但事件本身也是全球化进程遭受的惨重损失。
多哈回合“搁浅”不但削减扭曲贸易的农业国内补贴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会受到影响,随着全球多边自由贸易谈判的搁浅,双边或区域谈判风生水起的可能性,将在无形中形成新的区域壁垒,分裂和地区性可能会缓慢显现,从而威胁到全球资金和货物的自由流动,对全球企业产生不良影响,并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停滞不前……
但毕竟,健全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公平的贸易条件,是世界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全球化不是一个错误,而是代表一种客观趋势,给任何国家带来的都不仅是机遇,还有挑战。多哈回合“搁浅”至少让人们可以暂时放慢脚步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全球化?游戏规则究竟该由谁来定?
贸易保护主义思潮造就中国之痛
总的来说,中国在全球谈判中都会表现得比较低调。虽然中国的出口实力不断增强,但估计中国最后仍将被列入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的名单。如此一来,不管最终方案如何,中国都不会被要求大幅削减关税或补贴,但中国将享受到扩大市场准入的益处。
虽然多哈的失败在2004年、2005年的期限递延之中早已悄然显现,但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新成员,一直没有放弃过推进多哈谈判的希望。令人遗憾的是,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不是“一个人的江湖”,中国在贸易斡旋中的努力、在自我约束中的表率都未能阻止多哈的无功而返。更无奈的是,除却“沉没成本”,多哈受阻还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阴影。
未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将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也将迅速增多。一方面,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遭遇贸易摩擦,另一方面,欧美如认为中国市场管制过严时,也将进一步要求中国对集成电路产品、汽车零配件、建筑市场及金融等市场的开放。
多哈受阻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体现在对中国外贸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冲击。中国贸易增长一直形势喜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市场忽视了多哈回合谈判可能带来的效益提升,在自由市场思想引领下,多哈回合谈判的成功能够通过增强贸易润滑度、降低准入门槛、减少贸易补贴、化解贸易纠纷的方式为中国外贸总量增长营造更为写意的国际环境,但多哈的戛然而止,让这些指日可待的效益提升彻底化为泡影。在国际贸易局势逆流涌动之时,中国作为受累于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重灾区”可能会更加举步维艰,多哈受阻在毁掉世界经济一体化美丽梦境的同时,让中国外贸失去了争取更多自由和平等的机遇。
多哈回合谈判就像是一把锁,100多个成员都认为开锁的钥匙在别人手里,实际上,人人都有钥匙,但人人都不愿意先伸出手。在缺乏信任的环境下,利益重心不同的主要成员都担心,先行妥协会引致别人在既得利益下的失信。这种缺乏合作的谈判氛围不仅给多哈回合敲响了丧钟,更给各种性质的多边谈判创造了令人窒息的复杂环境。
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也给中国经济稳健增长蒙上了一层难以言状的阴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更多认可、中国高额顺差的更多容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体谅、相互节制的一个和谐国际氛围,而这些都是一个止步不前、半路夭折的多哈所不能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