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转向抑制“两高一资”商品出口
2007-05-24 09:36:55
在央行之后,财政部终于动手了。继10日前公布磷酸二铵和磷矿石加征出口关税后,最近财政部又“一口气”对142项商品调高或开证出口关税,同时对209项进口商品以及对部分涉及百姓生活的日用品实施较低的暂定税率。下一步,财政部还将坚持对“两高一资”商品加征出口关税,降低资源类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关税,五金、矿产、化工等高污染、高能耗的商品将成为下一步调整对象……
“两高一资”产品成为多个问题结点
继今年4月份刚刚对部分钢铁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或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后,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再度对“两高一资”行业发力,从6月起对142项商品加征出口关税。
除两次运用税收手段之外,如果再联系到此前已经出台的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持续发力,“两高一资”行业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紧。
有分析指出,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其实是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意图——降低国内投资、降低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粗钢产量11470万吨,同比增长22.3%。同时,钢材、钢坯分别出口1413万吨和178万吨,同比增长1.2倍和98.1%。钢材、钢坯折合成粗钢净出口1219万吨,同比多增941万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高一资”产业投资反弹的压力也仍然存在,一些地区还在违规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
据测算,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等6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左右,如果高耗能产业增长趋势不加以遏制,势必对今年全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分析指出,“两高一资”产品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多个问题的集合点,在这种情况下,取消对它们的出口退税,提高有关产品的进出口关税税率。这种举措,一方面,有利于遏制出口,缩小顺差,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另一方面,遏制住“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相应地也可以减少国内产品的投资需求,从而给持续过快增长的投资降温。
减少顺差成为最直接动因
去年外贸顺差过快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以及今年一季度外贸顺差“刹不住车”,这些因素是集中大规模出台进出口关税政策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呈现过热苗头,投资居高不下,由外贸顺差高增长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被视为最大的助推器。在当前的情况下,缓解外贸顺差最主要的工具就是,人民币大幅升值和调整关税人民币升值会普遍打击到进出口企业,而调整进出口关税则显得更具可控性。因为,在现有政策工具下,调整出口关税一方面可以改变出口产品的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从源头上堵住贸易顺差洪流,因此,调整进出口关税更为有利。
从调整的力度上看,此次调整涉及超过350项商品,这样大规模的调整使得政策强度加大,对缓解货币政策压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此次调整的指向依然很明确,即增加那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成本,降低能源、资源类产品、关键零部件进口成本。而以钢铁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正是拉动本轮贸易出口的主力军之一提高这类资源类产品的出口关税对减少贸易顺差将起到实质性作用。
发改委将联手其他部门调控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不久前明确表示,当前以至今年全年宏观调控重点之一是要遏制高耗能产品的过快增长,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大量出口。
根据发改委的安排,遏制“两高一资”产品增长的政策还包括:贯彻落实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禁通过减免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盲目新上高耗能项目;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落实完善差别电价政策。
可以判断,发改委将联合其他一些部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遏制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