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有毒”横行背后的经济警示
2007-06-13 09:43:16
6月10日《人民日报》的消息称,最近“香蕉有SARS病毒”之说在“中国香蕉产业第一大县”广东龙塘镇重新上演,在当地的交易市场,目前最好的香蕉每公斤仅售0.44元,差一点的每斤只卖上3分钱。“蕉贱伤农”,有的蕉农把成熟的香蕉当成猪料喂猪。有的蕉农干脆让成熟的香蕉烂在蕉园里……
“市场供过于求”只是假象
“蕉贱伤农”的根源在哪里呢?徐闻县委副书记侯德耀分析认为,类似的谣言都不是左右香蕉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原因。蕉价最终由市场说话,市场供过于求是价格大跌的主因。
按照市场规律,供大于求,价格自动会降。可是,我们丝毫没感觉到今年市场上的香蕉供应量明显高于往年,也没有感到其价格比往年便宜。也许在徐闻当地,香蕉的产量增大了,可是,那充其量只是一个局部的增长。面对全国市场,简直微不足道。如果说,收购价和零售价相差无几,中间商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那么,说香蕉供过于求才是顺理成章的。然而现实恰恰不是这样。想想看,从产地的3分钱一斤收购价到市场上近两块多钱一斤的零售价,期间利润空间相差多少倍?这样的现状,要说“供不应求”似乎更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也才更合乎情理。否则,只有两种理由可以解释:一是信息闭塞;二是交通不便,香蕉都产于深山老林里。
然而,徐闻毕竟还不是深山老林。侯德耀称:“徐闻这几年香蕉产量增长太快,产供销链条脱节,香蕉没有进行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低,因此市场一有变化,脆弱的香蕉产业就不堪一击。”这实际上是在说,“产供销链条脱节”才是真正的原因!而“产供销链条脱节”,意味着市场经济发育尚残缺不全,这其中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但如果说,蕉农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应变能力还远远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那么,政府官员的一句“蕉价最终由市场说话,市场供过于求是价格大跌的主因”则无疑有推脱责任之嫌。
“地方政府不作为”才是根源
三个月前,发生在海南省“香蕉致癌”的谣言,人们还记忆犹新,难以忘却。紧接着,又一起“香蕉含类似SARS病毒”的谣传再次在广东龙塘镇重新上演,而这次谣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让蕉农们欲哭无泪,望“蕉”兴叹。
纵观这两次“香蕉有毒”谣言的兴风作浪,我们发现有一个共性,这就是政府在面对漫天乱飞的谣言,表现出异常的迟缓。譬如,3月初,发生海南省的“蕉癌”风波,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但动作还是显得慢半拍,直到香蕉地头收购价格异常暴跌10多天后,才举行正式新闻发布会澄清谣言,这样的举措只是亡羊补牢;再说这次“SARS病毒”事件,也是患上类似的毛病,这则明显有悖常理的谣言,在连续传播十多天之久后,才见有关部门来“救火”——农业部权威人士开始辟谣,中央高层也做出批示,要求当地职能部门采取补救措施。
按常理,无论是发生在海南省的“香蕉致癌”风波,还是广东省的“香蕉有SARS病毒”之说,是经不得一驳的。只要政府思想上高度重视,又有未雨绸缪的应急预案,即使是面对手机短信这样的信息化传谣手段,也是不难澄清事实的。谣言之所以能够盛行,并使很多人信以为真,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政府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使得部分社会问题的真相带有神秘性质,而普通民众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解读。令公众匪夷所思的是,这两则明显有悖常理的谣言,好像长了一双翅膀,在没有外力阻止的条件下,以至于以讹传讹,广为散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杀伤力。权威部门的“失声”不仅不能有效制止谣言,反而会让民众产生“默认成真”的负作用。
谁该为散沙式的中国经济模式负责
从更深层次看,“产供销链条脱节”反映的是中国市场的“一盆散沙”!这种所谓的市场根本就是一种资本主义危机,是社会资本经济模式缺陷造成的!是一盘散沙似的小农经济模式遭遇资本经济造成的。谁造成了中国的散沙式的经济模式?政府的责任不可推卸,打造中国散沙式样的格局不是民众,而是政府的乱作为和不作为!
这次的6分钱香蕉事件,不是偶然的,是所谓“市场”的必然,这里且不说那些谣言为何而来,政府的作为不得力是主要原因!在谣言出现后,各级政府组织仅是出面辟谣,而没有深究这些谣言的背后目的!这是其一。再者,6分钱的收购价掌握在谁手里,由谁形成的?市场真的饱和了吗?不然,农民一年才吃多少香蕉,有些一年还吃不到一根香蕉,农民买不起吗?更是不可能,在这几年的惠农政策下,农民的获益较好!农村如此,更不消说城镇的消费了!
因此,6分钱一公斤的香蕉绝对是一个丑闻,而不是趣闻。所以,我们赶紧去买些廉价香蕉狠狠的吃!还是多吃点香蕉吧,把香蕉从猪嘴里夺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