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作为”解决中欧贸易失衡的潜台词
2007-06-15 10:34:11
中欧年度贸易对话当地时间12日在布鲁塞尔开始举行,虽然欧盟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仍未给出令中国满意的答案,但是在经历了“坦率?具体和持久”的讨论后,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达成一致,就日益扩大的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有所作为”……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仍旧“无解”
也许是为在对话中抢占有利地形,在对话前夕,之前温和的曼德尔森突然变得强硬起来,称欧盟无法再忍受与中国的贸易赤字,并警告若是中国不控制出口,他就会采取报复措施。他当地时间6月11日表示,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以每小时1500万欧元的速度增长,其对中国的出口额还比不上中国对瑞士的出口额,“这些数字将加剧西方国家日益增长的保护主义压力。曼德尔森表示,在本次对话上,双方将深入讨论中欧贸易的战略方向,其中也包括一些重要的核心问题,例如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以及市场准入。其中,中国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特别引起了欧盟的关注,同时他们也对今年年底中国纺织品出口可能超出限额表示出了担忧。此外,双方也会讨论欧盟商界所关注的盗版和贸易壁垒问题,因为欧盟企业正试图扩张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此外,根据2006年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欧方应该在2006年年底前更新2004年有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评估报告。但商务部直到最近才得到欧方提供的这份姗姗来迟的报告。迟到了半年之久,但结果仍然令人“深感遗憾”:新评估报告依然认为中方未能满足欧方剩余4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欧盟所提出的4条标准包括:市场经济法律体制、进出口的市场化控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金融和融资的市场经济规律。欧盟提出的4个方面都涉及体系性、制度性问题,虽然这并非是短期内能够根本解决的问题,但应该看到中国在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巨大成绩。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申洪13日在透露这个消息的时候称,评估报告未能体现出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真实状况,并且欧方在引用中国政府提供的材料时“不能够平等的对待”。
钢铁和纺织品成为下阶段谈判的首要话题
此次会议达成了十二项共识,其中包括正式启动完善1985《中欧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的实质性谈判。本月底下月初,中欧双方将展开具体的讨论。从各方面的信息来看,钢铁和纺织品问题可能成为首先探讨的话题。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曼德尔森表示:“我认为,关于欧盟对中国贸易逆差日增这样一个重要议题,我们是第一次举行坦诚和专注的长时间讨论,而且是必要的讨论。”
据当地媒体报道,欧盟尤其关注钢铁市场,因为害怕中国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并据此认为中国可能存在向欧洲倾销廉价钢材的情况。曼德尔森对当地媒体表示,“有鉴于中国钢铁工业的高度过度生产能力,我们认为可能造成欧洲钢铁市场的价格扭曲,并引起相应的市场混乱。”
在本次会议上,双方已就钢铁出口问题进行了讨论。曼德尔森称,这一问题已引起中方注意,并将成为6月底7月初双方商讨的
主题,届时双方会考虑将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薄熙来对纺织品问题表示了关注。按计划,今年年底,欧盟将结束对中国纺织品实行的出口配额限制,届时可能会导致中国对欧洲的相关出口大幅飙升。
除了钢铁和纺织品的话题,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高科技出口等都可能成为中欧双方优先探讨的题目。在美国就中国盗版问题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时,欧盟同意以第三方观察员的身份参与此案。此后,中方暂停了同欧盟就打击仿冒商品问题的谈判。据曼德尔森称,中方在此次会议上已同意近期恢复与欧盟的相关谈判。
中欧战略对话机制雏形已现
需要指出的是,中欧贸易对话是中国与欧盟之间一项重要的双边磋商机制,旨在通过对话与交流,就中欧经贸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欧洲在看到了中美对话的诸多成功后,也坐不住了。
欧洲和美国不同,欧洲的整体贸易还是平衡,只是对中国的贸易不平衡。从本次会谈的结果看,本次谈判有点效仿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意思,相对美国而言,曼德尔森的态度要温和的多。事实上,曼德尔森从未改变过立场,他一直认为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但前提是必须要有结果。但这次谈判没有达到中美对话的效果。
尽管曼德尔森之前还表示,如果中国不对欧洲开放更多的市场,就将对中国采取进一步的反倾销行动,甚至会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但是分析认为,欧盟现在还不会马上提出制裁,因为中欧双方正在协商全面性的框架协议,经贸关系是其中的重点。但今后欧洲对于中国的一些优惠政策将会逐步取消。
因此,从某种角度说,中欧双方同意就日益扩大的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有所作为”的潜台词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行动”,即双方要采取对等行动来解决贸易失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