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CL扭亏无望看中国家电业国际化代价

2006-09-05 09:18:10    

 

根据几日前公布的财报,TCL多媒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TCL)今年上半年出现16亿港元巨额亏损的业绩。记得两年半前TCL合并汤姆逊之时,李东生表示,“我以个人信誉保证:18个月内公司一定会盈利。”如今,他仍不言悔:“我们方向上是对的,只是方向对了不一定就会成功。”但是,更有人直接提出了“中国家电业如此国际化代价是否太大”的讨论……

 

李东生无法承诺何时扭亏

TCL多媒体上半年出现5.04亿港元的经营亏损,其中欧洲业务的经营亏损达7.58亿港元;集团同时为欧洲存货做出8.65亿港元的巨额拨备,计入税项及其它支出,上半年的股东应占亏损高达16亿港元。不过TCL多媒体除欧洲市场以外的业务仍然健康,中国、北美、新兴市场及策略OEM业务,上半年录得3.25亿港元的经营溢利,单计中国市场,经营利润为1.75亿港元。

李东生解释,2004TCL与汤姆逊合并以来,欧洲市场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彩电市场迅速地从传统的映像管电视(CRT TV)转为平板电视(LCD TV),而后者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75%,但毛利率却低于两成,另外LCD TV产品的跌价速度很快,今年的跌价幅度超过四成,消费者对于新型号的追求意欲远高于CRT TV

TCL内部人员透露,此次做出巨额拨备,是希望一次性处理问题,希望集团在明年便可以“翻身”。李东生对此的回应则是:“现在难以确实承诺何时可以扭亏为盈,但是公司给欧洲团队的限期是明年。”

 

TCL为国际化付出高昂代价

2004年被誉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元年。《华尔街日报》惊呼:“从石油到铁矿,从芯片到彩电,中国企业收购世界”。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到称为“中国制造”典范的中国家电业,有别于TCL大刀阔斧并购海外知名企业,我们看到了海尔、长虹、格兰仕三种迥异的国际化模式:

海尔紧握自有品牌不放松,并且选择了美国市场这样的硬骨头先啃,在当地投资建厂、打自己的品牌。海尔起点高,同时也注定做得辛苦、投入大、见效周期长,但一旦美国这根硬骨头被拿下,做其他市场会备感轻松。

再看当年发誓要做全球“彩电大王”的长虹。当“长虹专列”开往美国时,长虹的国际化梦想达到了顶点。然而,此后APEX的巨额欠款证明了有中国家电业“教父”之称的倪润峰在长虹国际化问题上的草率冒进。有报道说,李东生在评价长虹与APEX之事时,只做了一句话的评价——“企业国际化都应该考虑到规避风险。”他或许是看到了同行国际化的风险,所以另作他选。但TCL的选择同样面临风险。

TCL与汤姆逊握手言欢的时候,我们听到了两种声音。乐观的态度认为:这种全面的融合帮助TCL一举绕过专利和反倾销两块巨大的“绊脚石”。然而更多的是警告、怀疑,“从TCL签订合作协议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该警觉,汤姆逊不会白白给我们的企业尝甜头的。”这种观点认为,此场联姻,无疑只是为汤姆逊从落伍的CRT彩电产业成功解套。“TCL+汤姆逊=彩电老大?”联想购并IBM之后,对TCL的质疑变得更加直白,因为汤姆逊和IBM同为“问题企业”——它们都是发达国家一些积重难返的企业,要么在管理上出了问题,要么在技术上出了问题,在管理上面临的是世界级难题,在技术上面临也是世界级难题,这两个方面对中国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当年李东生咨询韦尔奇怎样才能经营好汤姆逊,韦尔奇说“我们因为不能赢利而卖掉了这个企业”,也被人用来作为证明TCL选择不明智的重要论据。

但是,“没有问题的企业谁给你啊?”TCL此前的国际化策略选择了在越南、菲律宾等欠发达国家建厂、做品牌,步履不乏稳健,但周期实在太长。也许另一种说法更为客观中立:中国家电业不少所谓的“大萝卜”企业,其实只是凭多元化,由多个“小萝卜”码成一个“大萝卜”,几乎没有在单项产品上称王称霸的。TCL与汤姆逊合资,其实是借助跨国公司寻求“长大”与“走出去”的有效途径,解脱成长困境。

至于有人提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应该调整为:我想买什么就去买什么,而不是别人卖什么我们就买什么”,“是购买新苗子而不是去购买一棵病树”要求,也许是中国企业下一阶段的追求。

 

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化切勿一哄而上

TCL目前的表现来看,TCL似乎把这些目的都放在了自己的国际化购物车中,TCL选择的战略仍然是一种“中庸之道”,它每一步棋都是赶超型企业的传统招数,攻下的每个产业都经过了一番苦战,也经历了不少失误。目前看来,TCL的“跳跃”不可能来得太早,在接连吞下了汤姆逊和阿尔卡特这两头“巨象”之后,TCL还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

如何梳理汤姆逊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并购后的文化、管理等诸多融合问题,当是TCL必须认真对待的当务所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李东生想在假期给法国员工开会的话,他压根找不到人。“国人会说,这些法国人根本不知道工作是多么重要;而法国人会说,中国人简直是疯了,成天都在工作。”以,文化的碰撞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在外国人眼中长期从事OEM(贴牌生产)和低价倾销的中国企业,试图去整合一个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永远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

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也是30%TCL会成为幸运者么?

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规模还是竞争力?销售额还是利润?这是摆在如TCL般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是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而言:第一,最简单、最直接的动力就是扩大规模;第二是竞争,本土企业之间打得头破血流之后,到国外打一下;第三是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品牌;第四是很多企业强调需要去学习,知道领先的市场,领先的企业之间到底是怎么竞争的;最后一点可能是一个不好的倾向,国际化这两年变得非常时髦,感觉自己不赶这趟车显得有点落伍。

综观企业的国际化,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产品直接出口或者贴牌出口,二是国外设厂,三是通过资本输出,四是技术输出。但从目前国内家电企业的现状分析,全球家电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内地转移,中国具有的最大优势也是制造优势,技术尤其是高端的核心技术研发并不占优势,所以第四种和第二种模式没有出路。相对来讲,中国家电企业资本积累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或从股市上圈来的钱,因此通过资本输出走出国门现实意义也不是很大。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国际化不能有急躁情绪,而且时机还不是很成熟,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

如果说为了规避反倾销,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到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去建厂。如果为了国际化,现在最务实的做法是到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利用国外的信息和技术研发优势,再拿回中国充分利用劳动力廉价的优势,达到产品走出去的目的。至于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或者到海外直接建厂,中国企业还有一段路要走。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