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改步入历史性拐点

2006-10-10 10:00:22    

早在9月发改委就秘密召集几大石油巨头及部分大型民营炼话化企业高层商议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应该下调,当时形成的意见是适度下调,支持将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推向深入。但随着国际油价变化,目前发改委更是希望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泻的形势下,推进国内油价直接与国际接轨,实现一步到位……

 

国际油价为中国油改提供契机

 

和诸多商人一样,中国民间热盼国内成品油价格跟跌国际市场,可答案迄今没有出现。但事实上,早在9月份发改委就已经秘密召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部分大型民营炼化企业高层,商议在国际原油价格深跌20%之后,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应该下调。据悉,当时形成的意见是适度下调,支持将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推向深入。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发改委希望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泻的当下,推进国内油价直接与国际接轨,实现一步到位”。

,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4日盘中一头跌破58美元/桶,一度接近57.55美元/桶的2006年最低点。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拒绝对“成品油价格近期可能下调”一事表态。但他认为国内成品油价格体系改革已进入历史性关口。

 

批发环节跟跌国际市场

 

国内成品油体系与国际市场关联度最高的批发环节一直是业内人士重点关注的区域,而从历史上看,每次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批发环节都会跟进。这次也不例外。自起,国内多地成品油批发价格进入降价通道。

以成都批发市场为例,,当地汽柴油销价均有下滑,中油汽柴油停批保零,柴油限供重点用户,石化90#汽油6250/吨,93#汽油6600/吨,0#柴油5670/吨,市场90#汽油最低报价下探至5880/吨,柴油主流成交在55505600/吨。与之相应,华北、华南、华东、西南、东北、华中、西北等全国各地批发市场也全部进入下调状态。

国际原油已经跌破60美元/桶了,傻子都会做出看空的预期。但批发环节的跟跌并没有直接施惠于消费者。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加油站属于中石化和中石油所有,他们在批发环节确实下调了价格,但这些利润并没有流失,而是流进了另一个口袋。只要发改委不宣布正式降价,石油巨头大可玩玩左手换右手的游戏。

 

为何只打雷不下雨

“发改委召集有关企业商议的目的就是要让成品油零售价格下调。”刚从广西出差返京的一位中石油官员表示,国际原油大幅下挫给发改委正在推进的成品油价格体系改革创造了条件,当然相关利益集团不愿意轻易把利润拱手相让。

“我们前9个月都在亏损,现在好不容易看到盈利的曙光了,为什么要配合调价呢?”中石化炼油事业部某人士直言,中石油处于石油制品的上游,可以通过自采油来弥补亏空,而处于炼化状态的中石化显然不能。因此会抵制成品油价格下调。

让决策层更为顾忌的是,马上调低成品油售价后,会打击国内石油巨头的生产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产能,使国内市场的供应失衡。事实上,中石油今年集中检修的油田、炼厂特别多,他们这样做完全可以给国内供给施加压力。这让决策层束手无策。

   发改委现在左右为难,一方面民间对高油价抵触情绪很大,另一方面又不敢轻易开闸降价,担心影响石油巨头积极保产、稳定市场供给的情绪。所以,现在不能指望马上出现大幅降价,发改委对国际油价未来走势的观望情绪很严重。油价牵一发而动全身,公众需要给发改委一定的时间。

 

油价下调已成大势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跌破58美元/桶了,商家似乎没有理由不看空市场。事实上,广东油气商会对未来油价的支撑点已经从两周前的60美元/桶下调到了55美元/桶。因为飓风因素渐行渐远,地缘政治和两伊问题趋缓,甚至欧佩克轮值主席、尼日利亚石油部长道科鲁也含糊其辞地表示:“我们有必要采取某些措施以稳定油价”。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在60美元/桶或以下、不大于63美元/桶的区间波动,那么,近期成品油价格下调已成大势,具体方式有两种。

一是暂时不调,国内坐等国际油价持续跌破58美元甚至达到55美元/桶,进而顺势接轨,同时调整()成品油售价。在的中国石化股改方案现场表决会议上,该司掌门人陈同海明确表示:“当前国际油价有所回落,适当缓解了公司炼油板块的压力,但目前国内成品油出厂价约为58美元/(汽油、柴油折合平均价),仍然低于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家定价机制仍有差距” 。据此判断,相关部门仍在等待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跌,以便与其适时接轨。“而接轨之日,就是下调之时。”

其二,当油价持续在60美元/桶区间波动时,以极小幅度调低成品油价格。“但这种下调则属于象征性下调,意义不大” 。

 

油改步入历史性拐点

 

分析认为,不管国际油价大幅震荡还是小幅波动,只要是下跌趋势,对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改革而言都是历史性机遇。现在发改委很可能在考虑迈出油改最关键的一步——废除“一个月跟踪法”——实行双周制甚至更短的跟踪法。据悉,目前实行的“一个月跟踪法”,其要旨在于,发改委根据新加坡、荷兰鹿特丹和纽约三地一个月前成交价格加以平均。若三地油价变幅超过上次调整价的8%,成品油价可立即调整。但是,由于前期国际油价趋势向上,也导致国内成品油价形成滞后差距。去年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幅度超过15%,低于国际油价的30%平均涨幅。今年的两次调整,也没有完全消除差距。事实上,现在石油巨头的样子很无辜,表述合情合理,其根源在于发改委现在使用的定价机制——‘一个月跟踪法’严重滞后,给石油巨头借机获利创造了条件。废除“一个月跟踪法”后,发改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根据国际原油价格走势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届时,油价改革的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