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之外看“黄金周”去留
2006-10-17 10:02:13
自从1999年中央为扩大内需而实施“黄金周”以来,黄金周的概念深入人心,黄金周不仅在刺激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改变了国人的消费方式——旅游支出开始成为不少家庭的日常消费项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黄金周”也暴露越来越问题,交通、服务、效益、消费周期……
黄金周带来的改变
我国的“黄金周”虽然开始于1999年,但到2000年才开始火暴,2000年的“五一黄金周”却让交通旅游部门措手不及,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全国人民踏上了旅游之路。从此,“黄金周”的概念深入人心,甚至改变了国人的消费方式——2000年之后,旅游支出开始成为不少家庭的日常消费项目。
随之而来的是,“黄金周”也在刺激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8年中,每年黄金周的出游人数都要占当年全年出游人数的30%。据悉,除了2003年非典暂时取消的“五一黄金周”,这8年来每年“黄金周”的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要增长10%以上,今年更是比去年增长了20%。国家旅游总局提供的数字印证了这一点,从2000年“十一”开始算起,到今年“十一”,在过去的“黄金周”里,累计出游14.06亿人次;旅游收入5708亿元人民币。加上今年的数字,那么我国“黄金周”共取得旅游收入6267亿元人民币。
从数字之外看“黄金周”
但分析认为,一项政策的经济利益得失仅仅从统计数字分析,难免有失偏颇。关于假日经济是否“经济”的问题,或许从统计数字以外的角度来看更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工作时间与效率打折
黄金周的7天连续假期是通过对法定三天假日前、后的周末休息日进行调整而形成的。这种超越常规的工作和休息,打破了人们惯常的生物钟,即做5休2的一周日常作息安排,而人体生物钟被突然打破,是需要时间进行调节与适应的。虽然每个人的自身调节能力不同,但调节期间的工作效果如何,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在实践中,更多的企业以至政府服务部门,借此发挥或者是有意为之,往往将本应调整为工作日的原休息日,并不作调整,干脆放假或放半天假,将7天的假期延长至8天甚至9天。工作时间已无法保证,工作效率更无从谈起。
短期、长期效益难兼顾
经济学原理表明,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是最经济、有效且持久的。实践也证明,特定条件下某一段时间爆发式的消费需求,往往带来的是之后消费的急剧萎缩。以国内商品零售业为例, 5月、10月是传统销售旺季,随之而来的便是6月、11月的销售淡季,长假期制度则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消费需求的不均衡。而巨大的消费不均衡,必然引起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等方面的成本增加。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在销售旺季中商家为了竞争,往往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来刺激消费,因而在消费者中形成持币待购的消费期待,更加剧了这种淡旺季的差异性,形成恶性循环。可见短期效益的突增,往往是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的。
社会资产加速折旧
统计数字显示,黄金周中旅游、交通、商品零售等产业收益最大,实际结果是否如此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益率,就必须考虑与其收入相匹配的成本支出,其中折旧与人工成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直接受益的交通运输与酒店两个行业为例来说,通常这些行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是采用平均法来计算,即各月的折旧额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在黄金周期间,相关酒店的建筑、设施及各种交通工具均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作状态,其折旧率是加速以至加倍的。因此如果相关行业在这一期间,仍然按通常方法计算折旧成本是不科学的,计算出的收益也就难免有值得推敲之处。这种大量社会资产的周期性超负荷运作、间歇性处于闲置的现象,导致相关社会资产加速损耗(折旧)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更何况在黄金周期间,相关行业加班现象比比皆是。相应企业是否严格执行了《劳动法》的规定,向加班员工支付3倍的薪酬,并计入成本,也是此期间人工成本计算值得考虑的因素。
“中国休眠”影响国际接轨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的商品市场、金融及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并相互影响,但毕竟中国目前还暂不具备主导世界经济的力量,尤其在金融市场、大宗原料期货市场方面,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甚至是主导的。在此背景下,一年三次的长假(包括春节长假)直接导致这些重要领域的工作不得以停顿,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保证经济领域有效运作的各级商务主管机构——税务、工商、海关、商检部门长达7天的停顿状态,也会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交流带来直接不利影响,对国内经济相关领域的影响也是确实存在的。
带薪年假制将取代“黄金周”?
不能否认,黄金周集中休假的方式在拉动内需、改变国人休闲观念的同时,也给交通、旅游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每逢黄金周,人多、堵车、旅游价格上涨、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都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近些年,社会各界出现了批评和反思的声音。有些学者认为,黄金周期间,80%的旅游距离在
事实上,据调查,有61.2%的人认为“黄金周早该改革了”。至于该怎么改,调查显示,37.3%的人赞成“强制执行带薪休假以取代黄金周”的方案,32.2%的人支持“增加清明、端午、中秋、元宵和重阳节为法定假日”的提议,还有15.1%的人愿意“每周工作日改为6天,月末休息4天,变成月月小黄金周”。
分析认为,把人们的消费集中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需要一定的基础来应对这种大规模的人员流量,但我国现在的服务是远远跟不上的,从而大大降低了黄金周的生活质量、旅游质量和休闲质量。并且,一个国家节假日的安排包含着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量,不应当片面强调其促进经济的功效。即使是促进经济的作用,也要科学、客观地进行分析。惟此,才能使我国的节假日充分发挥其综合功效,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分析认为,以带薪年假制度取代“黄金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这种分散放假、分散消费同样可以拉动内需,并不会减轻拉动内需的力度,因为消费总量没变,反而能够更大程度地拉动内需,使经济发展更加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