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政策“组合拳”或再度出击

2007-07-16 09:55:49    

数据显示,货币信贷高增长态势不减,外汇储备更是突破了1.3万亿美元。加上6月CPI数据可能居高不下,意味着调控政策的步伐已经越来越近。……

六月份外汇储备大增

近日获悉, 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同比多增1440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汇储备增加400亿美元,同比多增239亿美元。上半年2663亿美元的增幅已经超过了2006年外汇储备去年的增长,2006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因此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

分析认为,今年前6个月外汇储备加速上涨,这是近年来增长惯性所致。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呈现顺差局面,这是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主因。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数据称,前6个月累计贸易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1%。此外,国家从7月1日开始对2831种产品进行出口退税调整,部分企业突击出口;而前6个月进口增幅趋缓,与出口增速相差将近10个百分点;双重原因造成贸易顺差扩大,这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去外汇储备给流动性的压力,6月份信贷增速再次抬头,6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515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接近5月份新增贷款(2473亿元)的两倍。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触即发。据报道,利息所得税可能很快取消,央行在3季度将再加息一次,加息的时间最早在7月18日2季度数据公布前后,加息的幅度仍然是存贷款一起加。

外汇储备增加加剧经济过热

外汇储备与流动性过剩关系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势头,给带来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在当前结售汇制度下,央行放出基础货币进行对冲,货币供应量加大;此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为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央行需要通过投放人民币以买入外汇,而基础货币投放又以乘数效应扩大广义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因此,6月底,为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流动性过剩矛盾,中国财政部已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批准,拟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不过,目前这一举措尚未实施。

外汇储备与CPI的关系

首先看看流动性过剩与CPI的关系。我们知道,预期货币存量均衡水平实际对应着合意的物价水平。当我们说流动性过剩,即货币超发时,预期均衡的货币存量没有变化,此时,物价没有出现普遍、持续的上涨。但是,由于实际货币存量已经超过合意水平,物价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这中间存在一定的时滞。 如果中央银行此时能够控制货币发行并使实际货币存量回归到预期的均衡水平,那么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就有可能不会发生。反之,物价水平就可能出现普遍、持续上涨。

在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和外国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会使外汇占款增加。由于外汇占款使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增大,这就造成流动性过大,最终导致一般物价指数上涨。所以,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物价指数的影响程度则相当大。
当然我们应该知道流动性过剩会使大量资金寻找投资目标,这会引发投资过热,最终导致经济的过热。6月份信贷增速再次抬头,将推动投资继续过热。这不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

政策组合拳或将再度出击

六月底,为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流动性过剩矛盾,财政部拟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但有分析认为,按照今年上半年2663亿美元的外储增加速度,2000亿特别国债所减少的流动性还顶不上5个月增加的外储,效果相当有限。这就需要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紧缩政策手段,引导和调控资金流动,拓宽外汇使用和资本流出渠道。
首先,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管理改革。目前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管理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逐步、有序地开放资本项目。结合我国的国情,在资本项目开放顺序上,我国应该先放宽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再放宽对资本流入的管制。

再者,合理改善对外贸易状况。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收支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这点在7月1日的出口退税政策得到了体现;同时,可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此外,利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高科技产品,购买战略性资源。

其三,对内扩大债券市场容量,使债券市场在经济发展格局中真正发挥作用。此前,债券市场由于规模较小,在融资和交易中,影响力有限。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拥有一个庞大消化能力的债券市场,将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既具有深远意义,也富有现实意义。另外,外汇投资公司和QDII的海外征程也加快启动速度,庞大的外汇储备真正“走出去”的时刻即将到来。这点也在此前的放宽政策里得到体现。

最后,要和当前的经济形势结合起来,采取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抑制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最终控制经济的过热趋势。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