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正在摸索中提速
2007-07-27 09:50:33
7月23日至24日,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1亿6千多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7亿多农民之后,中国正着手构建覆盖2亿多城镇非就业居民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网合一,“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变得不再遥远……
试点方案出台,三年依次排开
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7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出席会议的部分代表进行了座谈。温家宝总理指出,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
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开始试点,用三年时间逐步在全国城镇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重在制度建设。要通过试点检验政策,找出问题,发现规律,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一要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从低水平起步,努力实现广覆盖。二要坚持群众自愿,加强政府引导。三要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四要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际联席会议组长吴仪在会议讲话中指出,国务院确定的2007年首批79个试点城市,要在9月底前出台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年底前要组织一次调研和检查指导,全面掌握各试点地区和城市的情况,明年1月份提出2007年试点的评估报告和2008年扩大试点的计划。
对此,一些省区市已先行一步,制定了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的“时间表”。北京是明年,江西计划两年完成,安徽是三年,江苏则是今年10月1日前。
“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
据悉,这次启动试点的79个城市,包括成都、西安、太原、沈阳、长春、哈尔滨、杭州、合肥等大部分省会城市以及无锡、上饶等部分中等城市。根据2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
根据上述指导意见,在支出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重点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对于缴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试点城市的参保居民,政府每年按不低于人均4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20元给予补助。在此基础上,对属于低保对象的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和儿童参保所需的家庭缴费部分,政府原则上每年再按不低于人均1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5元给予补助。对其他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困难居民参保所需家庭缴费部分,政府每年再按不低于人均6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30元给予补助。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办法给予适当补助。
医改方案最终方向即将确定
从去年9月开始,医改新方案酝酿出台。今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高层透露,新医改方案将参考六个平行备选方案。这六方案分别来自于六个研究机构,即有政府背景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两所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三家海外独立机构——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
4月初,医改出现了第七套备选方案,即北京师范大学医改课题组方案。而临近方案“过堂”医改协调小组评审会时,中国人民大学医改课题组方案,也挤进方案设计的“赛道”上。
一位参与医改方案评审的专家透露,强调市场竞争成为主旋律,复旦、世行、世卫、麦肯锡四家方案中都突出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其中,以北师大教授顾昕牵头的第七套医改方案,比较彻底地表明了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支持,尤其在医疗服务提供角度。“所谓人大方案,就是把各方的观点捏合在一起了,当然也突出了市场机制”。
新医改方案之争看似观点辈出,纷争不断,但总结起来就是两种不同观点:即一是政府投钱给供方,公众享受免费基本医疗。二是政府投钱给需方,通过医保购买医疗服务。
八个方案,每个论述切入点,展开角度具体不同,但核心思想归为两类。从去年9月开始,两派观点一直在各种领域激烈交锋。
两会期间,尽管医改仍是热议话题,但高层并未公开表态。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展现的医改原则和四个当下医改重点中,均未出现政府主导字眼。5月,国务院出面部署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5月底,八方案评审会上,多数方案或多或少的吸纳了市场派观点。然而,争论还刚刚开始。改革现有医保制度所带来的利益调整,足以掀起新一轮争议。有分析认为,现有城镇职工医保未能很好地发挥促进第三方购买、医疗费用公平负担和分散医疗费用风险的功能。目前医保机构未能代表参保人的利益,购买医疗服务。而是采用了最不利于费用控制的“按项目收费”的办法。这样一来,医疗机构甚至有意诱导参保者购买非医疗产品。这说明,现有的医保管理制度设计需要改革。
同时,即将开展的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者间的管理机构是否应该整合?更敏感的话题是,庞大的医保基金如何有效管理,避免风险?医保管理机构能否破除垄断,引入竞争?药品价格由医保机构代表参保者谈判而定,那掌握药品定价权部门是否愿意?
此外,相关部门如何围绕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相关配套改革,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医疗体制需要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如何改还有很多争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医改课题组日前提出,通过近两年的讨论,全社会已形成共识:政府应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
新医改进程大事记:
2005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披露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
2005年8月3日,卫生部全文公布了卫生部部长高强关于医疗改革思路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出现市场化倾向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卫生部门对此监管不力。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工具。
2005年9月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对有关中国卫生保健制度的调查结论是医改并不成功,指出中国医疗体制并没有帮助到最应该获得帮助的群体,特别是农民。
2006年9月底,国家正式启动医改,成立了由国家十一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出任双组长。
2006年10月8至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目标。
2006年10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探讨医卫体制和医卫事业发展。
2007年1月8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高强指出医改要建立四项基本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进行公立医院改革。
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委托六家研究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5月29至30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评审会,但并未作出最终选择。
6月29日,54岁的无党派人士陈竺被正式任命为卫生部部长。而陈竺部长一上任,首先面对的就是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医改方案,把这一事关全体民众的事情推动下去。随着党的十七大临近,需要在十七大上对医改有所展现,预计不需时日,医改方案将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而这将牵动千亿人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