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金融,到底是谁伤害了谁?
2007-07-30 09:48:37
到今年的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将满一周年;自1999年开展的国家助学贷款,已经走过八年的历程;《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5月9日经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从2007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而此时我们似乎卷入了一场教育与金融的漩涡中……
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
2006年11月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教育事关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国民素质、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离不开教育。”温家宝说,“我在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发展,一个是教育改革……”
当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发言时说到努力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关注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温家宝说,“对。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在教育上体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各项助学措施,贷款问题最多
目前高考录取已经进入本科第三批次,很多考生都已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然而,拿不出从家里到学校的路费困扰着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我们教育部郑重地向社会做出承诺,我们不会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因为贫穷而上不了学。
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考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先要了解一下家庭所在地有没有开展生源地贷款。若无,则需要考生筹措路费,并在当地城镇民政部门或是农村乡政府开出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到校后,“绿色通道”可以帮助考生注册并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谈到国家助学贷款,则需探究一下它的发展情况,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开展至今,银行累计审批贷款金额226亿元,惠及学生306万人;其中,2004年新机制实行以来,银行累计审批贷款金额已达到195亿元,惠及学生219万人。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势头不错,但是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高等学校贷款学生不能按期还款的情况比较严重。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毕业后无论经济上有无支付能力都拖交和欠款,信用状况让人担忧。
而一些学校扣留没有还贷学生的毕业证问题,则更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对此,教育部指出,国家政策中对此没有相关规定,银行诚信纪录已经建立,如果学生违约,将影响其个人信贷,所以学校扣发毕业生没有实际意义。
去年9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向全国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暂行办法。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指出,该办法是国家助学贷款配套政策,将帮助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往往无力偿还助学贷款。而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崔邦焱称,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办法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和基层单位的人才紧缺状况,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家庭贫困学生的还款负担,促进教育公平。
近年来,助学贷款违约率高,导致银行谨慎从严对待助学贷款申请。一些高校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不够,导致更多经济困难学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助学贷款上面,从而大大增加了贷款压力。此外,学校与银行能否积极合作,也影响助学贷款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政策的实施将会进一步理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教育、财政和银行各方关系,化解贷款风险。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中规定,学生毕业以后6年内还清贷款。但如果毕业以后没有马上找到工作或者收入不高,在前两年可以先不还款,到第三个年头再开始还款。如果到了6年以后还不能还清,学生一定要和银行取得联系,表明你的信用。据其透露,目前正在讨论建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银行各方面的提醒追查系统,其中银行还款提醒制度也是学生急切呼吁的服务之一。
教育与金融,谁伤害了谁
国家奖助学金将纳入审计
地方有关部门和学校如果管理不好或使用不好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同级或上级审计纪检监察部等部门要对其进行审计检查,发现问题就要进行处理。近日,教育部财务司外资利用处处长何光彩在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上述表示。
千余大学毕业生资料被公开 工行公开讨债引争议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和北京分行近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分别公布了欠款逾期一年的500名和1200名学生名单,这是我国首次以公告的方式催还助学贷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7月20日,工行广州支行就网上公布违约学生名单一事表示,这次网上公布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名单,主要是借款人离开学校后没有按《借款合同》的约定与工行确定新的联系方式,也没有主动按期还款,并经银行发送催收信函和采取电话、短信等催收方式后仍未取得联系,而且贷款逾期一年不归还的借款人。
对于工行此举,有人表示这是对个人隐私的侵害,“公布个人姓名尚且可以接受,但连身份证都要被曝光,这样的感觉实在太糟了!”不过更多助学贷款的学生对银行行为表示理解,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诚信,就应该受到监督。
信用卡伤了谁
现在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学生信用卡,在高校广泛推广。不少学生表示,办理信用卡的确给自己带来不少方便,但是它的透支功能也让自己花钱失去了节制。现在大学生中“寅吃卯粮”的情况不在少数,一到开学,许多学生就将家里给的生活费拿来偿还上学期欠下的债务。
2005年底开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相继推出学生信用卡。据《2006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在大学校园里,已使用银行信用卡的大学生比例达到25.6%。另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2006年底出炉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大学生中,有超过40%的在校学生打算申请信用卡。
信用卡提出的是“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这对大学生们很有吸引力。可是,面对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群体,银行方面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一家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之所以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主要是看好这些学校的学生未来的良好前景。并且通过他们专业的金融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消费指导和理财规划,提高大学生的财商。但事实上,银行在发卡时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理财方面的培训或教育,这也使银行方面“提高学生财商”的说法显得有些一厢情愿。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循环利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87.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同时,对信用卡认识不清、年费拖欠、还款意识淡薄等现象渐渐在学生持卡人身上涌现。
与滞后的理财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推销信用卡的方式五花八门:最多的是在校园里摆摊、到宿舍推销,还有张贴小广告、在论坛上发帖等形式。同时,学生们办理信用卡的手续也非常简便:只需带上学生证、身份证就可办理。本科生持卡一般可透支3000元,研究生一般是5000元。办理手续简单,消费起来更简单,持卡的学生在轻松消费之后,很快就面临“债台高筑”的局面。其实,很多发卡银行在给高校学生办理信用卡时,都清楚知道学生极易透支,而且一旦透支无法独立还款,只能依靠家里。可以说,银行在给学生办理信用卡的背后,带着极其功利的色彩。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给整个信用卡市场埋下隐患。
而在这个信用主导的市场下,这场战争谁伤害了谁。还记得股市火时,媒体报道的学生逃课炒股,还记得为数不少的假“贫困同学”,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快一周年了,而针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仍在调整中。面对教育与金融,借助市场力量助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需注意泛金钱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