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拉响调控警报
2007-08-13 09:23:46
中国人民银行8日公布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显流露出对通胀的担忧: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报告》提出,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努力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从此次报告对通胀的表态来看,央行不仅发出了近年来最具冲击力的措辞———“防止价格全面上涨”,并且也首次将本次物价上涨明确定性为“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不是猪肉供应不足单单可以解释的。
此前,尽管4.4%的6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已达到33个月新高,但此次各部委还是普遍倾向于“淡化”通胀风险,将CPI冲高归咎于“以猪肉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上月19日更是做出了“结构性上涨”的定性。
然而,令市场大吃一惊的是,央行8日发布的报告却几乎完全推翻了此前经济界对物价上涨的乐观判断,首度做出了“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更需关注食品等涨价向一般消费品传导风险”的判断,必须“防止价格全面上涨”。在市场看来,这一措辞几乎可以等同于拉响了“全面通胀”的警报。
尽管央行表示,当前国内供给和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加之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都对价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坦承,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报告指出通胀风险趋于上升有四个原因。一是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当前旱情较重,秋粮生产形势有不确定性。而快速城市化、接近12%的经济增长使对商品粮的需求大为增加,生物燃料用粮需求仍会较快增长,国际粮食供需关系也在进一步趋紧。
二是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近期国际油价再次走高。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此外,在产能集中释放后,未来不排除再次出现煤电油运紧张。
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将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可能拉动消费物价上涨。
四是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当“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时,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
基于对通货膨胀风险的认识,央行称,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保持必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力度
央行8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此次报告传达的紧缩味道显然浓于4月份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报告的《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部分,央行称,将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较一季度报告,此次报告提出的“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这样的措辞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目前市场对通货膨胀形势比较担忧,依然存在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取消利息税、发行特别国债等预期。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利率,3次发行惩罚性定向票据,通过多种举措紧缩货币政策。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2%的高点水平。此次报告中,央行也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在货币政策工具上,此次报告指出,继续协调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积极创新对冲工具”也是一季度的报告中没有的措辞,从短期来看,这种创新工具就应该是特别国债。分析认为,创新对冲工具,可以考虑为央行通过回购等形式对市场发行特别国债,回购期限可能会有创新,此外不排除会进行特别国债的定向发售,以在一定意义上取代定向央票的发行。
据悉,国家外汇投资机构中国投资公司将于8月完成工商注册,9月份正式运营。央行与财政部通过中间机构完成的第一批特别国债发行工作或将在此期间完成。央行披露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数据还显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头寸依然充裕。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同比仅降低0.0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仅为2.43%。报告也指出,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体系内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主要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报告指出,当前在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加快落实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市场开放、扩大进口等一揽子结构性调整措施。
强调房价出现了加快上涨势头
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今年以来,中国住房需求持续旺盛,虽然房地产开发投资加快增长,但供需关系仍趋紧张,房地产价格又出现了加快上涨势头,部分城市价格涨幅依然较高。
报告指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9887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房完成投资增长30.8%,占开发投资总量的70.3%,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有所回升,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较高。6月份,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北京等城市上涨较快。深圳已连续17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其中2007年6月份达15.9%;北京已连续14个月同比涨幅超过8%,其中6月份达9.5%。
央行同时认为,住房需求较快增长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报告认为,四大因素推动了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一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住房需求;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直接加大了住房需求;三是房价上涨预期和非理性的住房观念导致居民购房需求在近期内集中释放,加大了房价上涨压力,另外当前我国投资渠道较为狭窄,引发居民投资性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住房供给不足,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供求缺口依然很大。
央行上海总部7月31日首次发布了《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2007)》(以下简称《区域报告》)。这是央行首次分区域进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提示,也是央行自去年12月7日发布《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后,第二次对房价波动进行风险提示。因此,央行《区域报告》也被视作中央未来可能加码区域性信贷调控的信号。
《区域报告》在对2006年宏观调控后东部地区房价给予肯定态度后,以一贯温和的言辞指出,“部分省市地区开发投资速度依然偏高,房价波动加大及近期房价加速上涨,引起央行对房地产市场波动效应的关注。”
在被点名“指示”的几个省市中,福建、广东两省房地产投资大幅回升,拉动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增幅明显,较上年同期上升了5.01个百分点;由于自身地产投资增幅较大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预期下,外汇资金开始流向天津、山西、广西、海南、重庆等地的房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