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视角看待中国商品的国际困境
2007-08-20 10:12:32
最近数月来,包括养殖水产品、汽车轮胎在内的许多中国产品不断曝出安全问题,让中国政府有些“疲于应付”。中国驻美使馆商务处一秘赵宝庆周三表示,中国出口的绝大多数食品和消费产品都是安全的,出现的问题只是一些违规企业出现的孤立个案。那么,我们究竟该以何种立场和角度看待中国商品的所面临的国际困境呢……
“美国公众对中国商品持有主观判断”不可避免
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无论客观数据显示中国商品质量如何,中国首先面临的是美国公众对中国商品质量的主观认知问题。“认为购买中国商品存在风险的看法在美国公众中越来越普遍,无论这一看法是否合理。”美国公众每天接触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于美国的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他们听到、看到的是美国大批宠物由于食用中国进口成分制成的宠物食品而死亡、接着又是其他多种来自中国的商品先后出现问题。一些美国公众已经开始要求商品制造商明确注明商品成分产地,甚至有零售商开始以“非中国产”标识对食品予以区分。
美国过去几年中与中国在贸易上的摩擦对美国公众对此波中国商品质量危机的看法的形成具有很深的影响。深受一些具有特殊经济利益与政治动机的人士的舆论的影响,美国平民普遍有印象认为中国并非公平的竞争者,尽管这些看法并非公正客观。此外,一些千方百计想要批评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政治评论人士也会乐于更多了一个“证据”可以证明他们的观点,因为他们的逻辑是民主政府不会容许商品不安全,因此中国应该民主化。而实际上,这种逻辑站不住脚:印度是民主制政体,但印度的商品安全问题比中国要严重得多。盖保德认为,由于在经济上与政治上长期积累起来的对中国的负面看法,虽然前不久美国菠菜也造成了美国的多起中毒死亡事件,但“中国制造”惹来的麻烦却引起了更强烈的反响。
其实这些人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全球化都有意见。
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中国特色
美国对中国商品安全的突出关注给世人带来的印象是商品质量问题似乎是另一个“中国特色”。是否中国的商品质量就低于其他国家?
根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FDA)公布的这项数据计算出了 2007 年前 5 个月中国、印度、墨西哥与加拿大被拒绝准入的产品数量各占其同期进口美国产品总量的比重。这只是粗略统计,但其显示出的结论应该会让普通的美国人大吃一惊。结果显示,中国被拒产品比重低于印度,高于加拿大,与墨西哥持平。如果我们能够相信这一数据所显示的信息,我们就可以结论出,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质量高于印度,低于加拿大,与墨西哥产品质量接近。如果假设一国出口产品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例相关,那么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中国,其产品质量自然比中国要差;加拿大经济发展水平高,产品质量比中国高;墨西哥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中国高,但考虑到其进口美国产品中食品所占比重也高,自然也可以理解这里显示的数据为什么两国持平。
因此,一国产品质量与其发展水平相关的论点咱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产品质量问题远非局限于中国一国。这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副产品。像中国与印度这样的国家都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在这个程度它们有足够的力量大批地生产世界需要的产品,但与其飞速扩展的生产能力相匹配的完备的质量与安全监控体系又很难一下到位。
两种温床与两个制度缺陷
总结起来分析,中国商品质量问题可以由其不同渊源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与环境直接相关的产品(主要是食品)的质量问题,一种是制造商为牟利制造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质量问题。环境在今天给中国造成的困难不是一天形成的:49 年到79 年,中国忙着搞社会主义建设;79 年到90 年代初,中国忙着对外开放与经济搞活;90 年代初到现在,中国专注经济增长。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历来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其他国家看到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自然担心中国的产品(尤其是农业产品、水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而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质量监督与安全监控体系都存在着缺陷。中国的质量监管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问题,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实不足的问题,加之官商勾结的腐败问题,中国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美国负责检查进出口商品安全与质量的行政部门也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和人员短缺问题,这些质量监管部门的监察力量却因为资金不足而下降了。
有着中国环境污染与投机商人制造劣质伪冒产品这样两种温床,在中美两国又都缺乏足够的质量与安全监控力量把关的情况下,中国的商品安全隐患才在美国市场中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