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政策进入密集出台期

2007-08-29 09:29:09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26日称,去年以来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措施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但更值得说的是,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中央力推多项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仅此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让经济“循环”起来助推节能减排……

 

上半年节能降耗形势与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26日表示,去年以来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措施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不过近日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有所下降,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仍在增加。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并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一、认识尚未完全到位。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做为软指标。二、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滞后。上半年分别仅完成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的31%、城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的25%。四、激励政策不完善。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五、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六、监管不到位。七、基础工作薄弱。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统计制度不完善,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

中央力推多项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节能减排列为省级官员换届考察重要内容

马凯表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政绩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的重点内容,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制定发布《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公开节能减排信息,为实行节能减排评价考核和问责制,开展社会监督奠定基础。

节能减排获财税支持更有动力

财政部日前就污染减排的财政政策指出,为保障污染减排工作顺利实施,财政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财税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关停污染企业的地区给予一定财力补助,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07年中央财政设立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监测、指标和考核体系建设。另外,中央财政将对地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化学耗氧量(COD)削减成绩突出的地方给予奖励。他还强调,要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研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

节能发电调度改革试点将于近期启动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批转了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电监会、能源办《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该办法将首先在部分省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尽快在全国推广。改革现行发电调度方式,开展节能发电调度,对于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半年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落实: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强化污染防治;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让经济“循环”起来助节能减排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废物大量废弃的基础上的。这就存在着一种隐忧,那就是资源供应和环境容量保障不了经济长期增长需要。与此同时,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在治理污染方面,过去我们往往采用“末端治理”的办法。这种办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地方和企业很难有治污积极性。而本次已经起草完毕循环经济草案,实际上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成勾画循环经济法草案的主线。所谓减量化,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废物产生;再利用,就是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通过修补、翻新再制造以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来使用;资源化,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参与制定的“宏观”与“工业园区”两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完成。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这套评价指标将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指标四大部分构成。“宏观”层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工业园区”评价指标则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据了解,今后可能还将继续研究制定“城市”循环经济、“区域”循环经济等评判指标。,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逐步建立,将成为考核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绩效的重要依据,也将成为政府为企业提供资金倾斜、技术支持、税收优惠的主要参考。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