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谋求石油定价权可考虑“借船出海”
2006-10-24 10:14:31
上周五,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由下月一日起实施减产计划以遏止油价进一步下跌。23日,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四国能源部长会集北京,与中国发改委官员共议能源合作,将就稳定油价发布五国联合宣言,与OPEC争夺话语权展开讨论……
五大石油消费国策划反击
目前国际市场的油价主要包括OPEC官方价格、现货市场价格、期货市场价格、易货贸易价格、净回值价格和价格指数等。OPEC官方价格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是公认的价格标准。OPEC的原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它在全球原油市场上拥有无人可及的影响力。
在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的博弈中,合则两利,斗则双伤,这是对五国能源关系的最好注解。眼见OPEC齐齐捍卫高油价,五大消费国也开始策划反击。这些国家一直希望联合更多的国家向产油国们“讨价还价”,或者用“团购”的方式获得更廉价的石油。
上个月,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卡伦·哈伯特来华释放出友好“空气”,他说:“美中两国应该携手合作,并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作为两国的合作重点。”目前,美国石油商已经在与中国石油商合作开发中国的一些油田。截至去年底,美国石油商在中国境内正在执行的油气勘探开发合作项目有20个,已累计投资约50亿美元。
中日、中印在能源领域的角力,曾经一度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但近期也都加强了合作。日本产经省日前表示,在“能源消费国大会”上,日本愿意与中国通力合作。不久前,中印海外联手找油得手,中石化集团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以8亿美元联合“斩获”哥伦比亚一石油公司50%股权。这是两国决定在全球石油资源合作以来最大的交易。
石油进口国组织雏形出现
其实建立一个对应于OPEC的石油进口国组织(OPIC),早就被提出过。OPEC产销全球40%的用油,因而拥有定价权。如果仅仅把目前全世界前十位的石油进口国和地区组织起来,其石油进口总量就与OPEC的产量相当。如果再能建立OPIC与OPEC的利润分成机制,并吸取OPEC内部协调上失败的教训,增加OPIC的内部协调和对外谈判能力,那么石油需求国家将改变目前这种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据分析,五国会议将可能达成两方面的协议:一是油价波动风险应对机制,包括达成双边或多边的议价采购协议。之前已经有过中、日、韩联盟,此次可能成立一个议价联盟;二是可能会达成一个运输方案。中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大多是远距离、大运量,每年进口的石油约80%经过马六甲海峡,其他亚洲国家也是如此。而全球主要的海陆石油运输航线都被美国掌握,如果五方就石油运输达成默契,将保护中国的石油运输线。不过这会涉及到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不会一蹴而就。
“借船出海”不失为中国的一招好棋
相对于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的欧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对石油需求增长速度仍然很快。在被别人操纵的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背后,中国经济所受损害程度也就更大。去年,仅石油一项商品就造成了中国300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对中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根据IEA测算,油价每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一年,经济合作组织国家(OECD)GDP增长则将受影响0.4~0.5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郑京平测算,假定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一年,按照199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油价上涨对中国GDP影响最多是0.5个百分点。去年国际油价攀升,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差额代价是136亿美元,其中原油进口导致外汇多支出75亿美元,石化产品多支出61亿美元,这个数字占去年GDP的0.9%。
所谓“亚洲溢价”,是指中东原油销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地区,价格比销往欧美地区高大约1美元左右。亚洲溢价的本质,与国际机构和基金可以肆意操纵原油价格本质一样,都是别人掌握了定价场所、定价方式和定价规则的结果,相应地是我们自身定价话语权的缺失。你可以指责他们在操纵,甚至可以说这一切都是阴谋,可你眼下却不得不接受这些市场上形成的价格。从1993至2001年,沙特轻质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价格,比销往欧洲价格平均高1.01美元/桶;与销往美国市场相比,差距更大,有时达3美元/桶以上。甚至出现过直接从沙特购油运回国内,还不如按沙特给美国价格先从沙特运到美国,再从美国转运到中国价格便宜。
作为国际原油市场的“战略性买家”,中国所拥有的定价权却少得可怜。目前,我们都已意识到建立话语权的急迫性,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成立也正是着眼于这一点,但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对于中国而言,联合其他石油消费大国,“借船出海”是一步战略好棋,也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一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