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次出手宏观调控前景趋向谨慎乐观
2006-11-07 10:08:09
中国人民银行3日宣布,从,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继和之后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温和的货币政策走向显露无疑……
央行表态:宏观调控措施已见成效
央行的举措估计会让不少人感到失望。今年以来,肇始于2004年那次加息的“中国进入加息周期”的预期愈发强烈。虽然央行分别于今年4月28日与提高了贷款基准利率与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是,由此认为“中国进入加息周期”,理由似乎尚嫌不足。实际上,我们认为中国确实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加息周期,只不过由于意料中的尤其是意料外的一些因素推迟了这个加息周期的到来。
其一,央行极其看重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今年以来一直在0.8%与2%之间徘徊,隐性通胀因素在CPI中表现出来还需要一些时间。
其二,频繁加息会严重打击消费,而向消费经济转型一直是政府近年来的努力方向。
其三,伴随外汇储备的突飞猛进,人民币升值压力始终在加大,加息固然有助于收紧市场流动性,但是,在降低海外热钱投机成本的同时,更容易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
其四,加息会增添股票市场的压力,不利于发展直接融资。虽然从国际成熟市场来看,股市是否走牛的决定性因素从来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而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趋势,但是,对于中国这个新兴股市的脆弱性,央行显然已经是多有认识。
于是,央行选择了针对银行所以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三度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告,总体上看,说法大同小异,但是其间细小的差异已经足以说明一些问题。在前两次的公告中,关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说法分别是“主要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与“主要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总量过快增长,维护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说是并无明显差异。但是今次的说法值得特别留意:“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人民银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显而易见,今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显示的不只是央行对于今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总结,更是一种认可,所以,央行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要予以“巩固”,我们甚至可以说,本轮货币政策已接近尾声。
政策出台时机“有讲究”
央行在声明中表示,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仍较突出,银行体系新的过剩流动性仍在产生。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人民银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
央行进一步收紧流动性主要源于当前面临的三大压力,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货币乘数出现上升趋势以及新银行上市后带来的放贷冲动都给市场增加了流动性。
虽说本轮存款准备金利率上调本在意料之中,但时机的选择体现了央行的良苦用心。央行此次仔细选择了宣布存款准备金再次上调的时机:一方面安排在工行全球最大IPO之后,同时又在年前流动性需求高峰期到来之前。同时可以看到,央行也在对明年年初可能出现的信贷反弹给予警告。经过半年的信贷紧缩后,不少银行正为明年新的信贷配额而摩拳擦掌,而“早投放早获利”的“经验”也使得每年年初都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高峰。
年内加息已不可能
市场对于央行宣布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基本上没有产生大的波动。毕竟,相比于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很温和的政策;其次,这已是央行本年度第三次运用同一种货币政策,市场对此已经“提不起兴趣”了;最为重要的是,央行发出的最清晰的信号是,在2006年的最后两个月中,已经绝无加息可能。
对于央行尤其感到失望的,应该是那些指望央行加息打压房价的人。因为至少从今年以来央行有关负责人的历次讲话,以及央行出台的货币调控政策与各类金融形势报告来看,房价从来就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相对房价而言,央行显然更重视“股价”。这一点,在央行三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三次公告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三次公告中,一句被三度重复的话具有特别的意味:“支持扩大直接融资”。鉴于债券市场的规模,这里的“直接融资”,更多对应的应该是股市。
央行如此作为当然事出有因。今年以来,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尤其捉襟见肘,其中的一个主要根源就是直接融资比例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银行承担了太多的市场风险。在央行看来,化解银行风险的一个主要出路,恐怕就是力挺股市,扩大直接融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