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房产调控的醉翁之意
2006-11-09 09:55:30
7日,国内主要媒体网站首条都出现“国务院不满意房产调控”的消息,中央公开做出如此态度实在罕见,而在国六条已经偃旗息鼓之后,这个“表态”已经确定了一个新的房产调控指向将更加明确……
压不住的房价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我国房价涨幅为5.5%,环比上涨0.4%,比上个季度略低。排在涨幅榜前三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12.8%)、北京(9.7%)、大连(8.5%),下降的城市只有上海,降幅为1.1%。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三季度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7%。
从推出“国六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到专门听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落实情况的国务院会议,整整5个月,国务院仍基本维持“原判”:少数城市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房地产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建设部房地产司副司长姜万荣在日前举行的“2007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坦承,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成效还是初步的、不稳定的,部分地区房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虽然已经实施了征收个人所得税、五年内转让收受营业税、调高按揭成数、加息等政策,但很明显的是,国家必将再推出房产调控政策,因为政府还没有得到它想要的结果:房价还不让人满意。
隐藏起来的行业利润
火上浇油的是,根据财政部6日发布的第十二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显示:检查的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会计报表反映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12.22%,而实际利润率却高达26.79%,隐瞒利润超过一半,这一公告把房地产开发商讳莫如深的行业利润问题再次引向前台。
在公告中,财政部表示,2005年,组织检查了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代表,共查出资产不实93亿元,收入不实84亿元,利润不实33亿元,更重要的是,有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偷漏税问题,少数企业甚至通过虚构业务、编造合同等手段骗取银行信用。不过财政部并未给出利润造假的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具体名单。
一直以来,开发商的利润究竟有多少就是一个迷,而财政部的调查至少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利润不会低于它收入的1/4。
一位涉足地产界的家电企业老总曾经开玩笑地说:“卖房子赚钱快过卖毒品。”前中国首富、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也曾表示,一年做房地产的收益超过做十年农产业的收益。这种定性的描述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房产开发赢利的速度和数量。而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的背后是无法掩盖的腐败。
腐败的房产
纵观近来揪出的一些腐败案件,大都与房地产密切相关。仅今年6月国六条“亮剑”的“祭品”,就有天津市政法委副书记、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宝金,安徽省副省长何闽旭,福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炳毅,福州仓山区土地局局长李仲、仓山区区委书记张森兴等一批官员。
从6月到现在,又先后有多名官员因类似经济问题被双规,在官场引发一次又一次的地震。而特别是从仍然余震未了的“上海社保案”中,既可以看出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力度之大,也可以看出部分官员与地产界的勾结之深。官员与开发商的勾结,主要是利益上的联系,即官员利用权力为开发商“行方便”,而开发商则投桃报李,给其经济上的回报。
这种权钱交换必然增加了房地产开发的畸形发展,因为一旦开发商与权力勾结在一起,这些开发商们就无惧相关政策的压力,他们会变本加厉、有恃无恐地制造信息不对称,营造供不应求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购房,推动房价上涨。而这些贿赂权力的成本,都将悉数或加倍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利润却滚滚而入开发商的口袋,市场上表现出的就是无论如何也压不住的房价。
当调控遇到反腐
因此,不妨把反腐败作为宏观调控的红线,当国六条的正文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退色,要注意的是文件背后的“反腐路线图”。让中央政府明确表态说出不满意的房价,其实是那个压不住的标价后面隐藏的高利润和天怒人怨的腐败。
而在接下来必然而至的“调控”中,要注意的破题之处在于,政府维护房产稳定政策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