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经济增长理性回归已成共识

2006-11-29 09:47:12    

明年将是宏观调控能否取得实效、新一轮经济扩张能否实现稳中回落的关键一年。综合各主要机构的预测结果来看,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在9.3%-9.8%之间,我们在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别是充分考虑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政策需要,预测2007年我国经济将出现理性下行,实现9.5%左右的增长……

世界银行: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9.6%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指出,200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10.4%左右,2007年增速可望放缓至9.6%

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面临的主要经济挑战。世界银行认为,在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遏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第二季度的11.3%减缓至第三季度的10.4%。出口增长继续大幅超过进口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再创新高。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抵消了内需增长减缓的影响。《中国经济季报》称,中国宏观经济前景依然有利于经济增长。尽管世界经济仍存在一些风险,但软着陆的前景继续看好。中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来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温和放缓,全球增长放缓将促使中国整体经济活动降温,并减少经常账户盈余。

    报告表示,在国内方面,基本条件仍然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银行系统存在充裕的流动性以及利润增长率上升,投资可能会出现反弹。报告说,在市场供应增长基本与需求一致的情况下,短期宏观经济失衡主要是外部的失衡,即急剧上升的贸易盈余。政策制定者仍然担心投资过热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指出,政府希望降低投资增速,从效率的角度出发是可取的,但如果没有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则有可能加剧外部失衡。在已采取降低投资增速措施的同时,采取促进消费的措施显得十分重要。世行认为,实现经济再平衡意味着生产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更多地依靠内需,实现更公平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促进再平衡,还有助于解决贸易盈余大幅上升的问题。

 

人大报告:明年经济增长率为9.25%

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了2006年至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预计2006GDP增长率为10.48%2007年为9.25%,中国经济正面临高位增长后的回落状态。该报告建议,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取向,采取“微撞”的需求管理模式,通过对总需求的试探性反应实施宏观政策。

    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将达到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最高点,固定投资增长速度为27.0%,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5%,狭义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1M2分别增长14.9%17.2%,进、出口分别增长27.2%23.4%,总体上宏观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平稳的乐观局面。

    不过对于明年经济走势,报告不是那么乐观。报告强调,2007年将结束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经济增长将延续2006年后半期的态势进一步回落,实际GDP增长速度将略低于潜在GDP增长速度。对于几个市场非常关注的关键性指标,报告预测:2007年实际GDP增速9.2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0%CPI上涨1.9%M1M2分别增长14.2%16.4%,进、出口分别增长18.2%20.4%。报告还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即应转变此前的宏观调控模式,采用“微撞”的需求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即反复“小幅度增加总需求——等待并且观测通货膨胀反应——若无通货膨胀加速反应,则小幅度增加总需求/若有通货膨胀加速反应,则小幅度减少总需求”的操作过程。

    报告认为,在高度市场化、加速工业化、快速国际化以及二元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的环境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将持续较长时间保持“高增长”与“低通胀”的良好发展趋势。而即微撞需求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数字教条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市场调节提供更广阔空间,避免过度的顺周期宏观操作或逆周期操作。

    在具体政策建议方面,报告认为,应有效组合货币政策的各种短期工具,使之达到“中性定位”和“积极操作”的要求,即适度放松信贷,抛弃新增贷款目标控制,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和提高准备金率等方法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和浮动区间,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达到3%5%。 在财税政策方面,则应确定财政预算的中性需求管理取向与税收政策的增长支持倾向。适当扩大财政赤字的增长幅度,同时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和宏观税负水平。

 

经济理性回归已成共识

总体上看,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环境仍然较好,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将得到遏制,全球金融市场将更趋稳定;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等内需因素增长强劲。同时,也要警惕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的货币流动性过松局面和体制性的粗放型盲目投资冲动尚未明显改观等因素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从国内情况来看,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将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还会发展。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长,反映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的发展,既不利于稳定汇率和外贸、外资环境,也导致结汇渠道大量的货币投放。外汇储备增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推动,一是对外贸易顺差扩大;二是国外向我国的投资大于我国向国外的投资。

从外贸情况来看,未来外贸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此外,受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以及进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资源性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一般技术产品进口减少),进口增速提高的空间不大。因此,未来外贸顺差的格局还将保持一段时间。但需要注意,抑制出口增长、刺激进口增长的因素正在逐步增强。主要是:未来国际市场需求将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人民币持续升值抑制出口、刺激进口;取消高耗能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性因素,抑制了部分产品出口增长;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使部分产品出口增速回落;原材料进口数量增加、价格大幅度提高,促进进口增长等。

  从利用外资情况看,我国经济的高成长性,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的优势,相关政策的鼓励等,会继续推动外商对我国的投资活动;另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和利用外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外商投资规模预计将趋于稳定。综合以上两方面情况,预计2007年外汇储备仍会继续增长,但速度会逐步减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预计还会发展,需要较长时间加以解决。

  其次,货币供给增长偏快还会继续存在。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格局下,稳定货币供给量难度很大。2003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把信贷闸门,控制银根,但货币供给量仍然增加很多。20068月末,M2余额已经达到32.8万亿元,按照1-8月份的增长速度,年底M2余额将达到34.9万亿元,较2002年末增加88.6%,年均增长17.1%2002-2005年,名义GDP年均增长率为14.85%,与经济增长比较起来,货币供给量增长偏快。结合对外汇储备问题的分析,货币供给增长偏快的问题在2007年还会继续存在。解决货币供给量偏大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国际收支方面的矛盾,需要较长时间,因此,货币总量偏大,增长偏快的问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再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在发展。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仍在发展。国际比较表明,各国工业化加快时期,资源消耗量、污染排放量都是增加的。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于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时期,资源,特别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工业化的推进存在一定的正向联系。受发展水平和资金能力的制约,加快工业化会不同程度引起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对此需加深认识。

综合以上分析,在充分考虑到世界经济降温的背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稳中偏紧、力度适当,既引导投资平稳回落,又通过财政政策的支出结构调整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加大对外贸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可以较好地保持经济景气的持续性,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预计2007年的经济增长将出现理性回归,经济增长在9.5%左右小幅波动。外贸进出口预计增幅较今年有所降低,贸易顺差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外商投资继续平稳下降,但仍会保持较大规模。外汇储备继续增加,货币供给量也将继续较快增加。在投资需求受到一定约束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的主要风险集中在资产价格方面,包括房价和股价。稳定房市、股市,是明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此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预计仍会有一定发展。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