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摘取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
2006-12-07 10:03:36
中国发展的速度已经让周边国家感觉到“威胁”了,而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巨大机会更是让全球瞩目。“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在国际全球化,国内民营化的浪潮中,谁该摘取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外资,内资?国企,民企?富人,穷人?这绝对不止是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
全球化不能是“去中国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28年就是融入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圈子的一个过程。中国因当时的落后而打开国门,吸引外资,并希望通过国外投资带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中国不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还是与之联系紧密的外贸都取得了非凡的发展,而今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突破万亿美元,达到全球第一。
而外资进入中国也不是白给的,其目标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后或基本并行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利用中国价格低廉的各类生产要素,一个是占有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在生产要素中,中国的人力资本和土地是很便宜的。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在中国居民收入尚未提升到一定程度之时,劳动密集型企业依其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廉优势,将大部分产品出口海外;在中国劳动者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这些产品也能够很快占领国内市场。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和吸引力的不断上升,外资开始投入到中国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当中。这类企业中,不仅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类企业相当比例是瞄准中国庞大的市场而来。从家电产品到食品、化工再到汽车产业,不少企业对华投资的重点都是中国市场。
28年的成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有前景的市场之一,也是外资最看重的市场之一。如此硕大的果实,外资当然是非常想利用自己的技术、品牌、和资本优势捷足先登,唯一的屏障就是中国政府的政策限制和保护。所以,外资携WTO之威,附全球化之势,不断“游说”中国政府,开放更多地区,开放更多产业。所以,当今年凯雷收购徐工被中国业界质疑,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时,外资惊呼“中国在干涉市场经济”。而当中国出台政策引导外资向中国需要的领域投资,以提升外资质量时也受到来自于国内外的民族经济主义的怀疑。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是否可以看看日本是怎么做的。日本在战后重建阶段,曾经竭力阻止外资的进入,争取时间发展本国的民族企业,最终拥有了极具全球竞争力的民族企业。日本的做法,并没有招致什么非难。而当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对外资政策稍作调整,便引来了一些海外人士的非议之声,什么道理呢?所以,本土企业应该优先享受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
做大做强不能是垄断的借口
说完了与外面的关系,再回来说说本土企业之间的事情。中国改革开放的这28年最大成就除了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秩序外就是培养起来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而今,中国的民营经济从规模上讲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民营企业更是提供着超过三分之一的就业机会。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民营经济在中国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只能是更重要的。
不过,由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也是由国营企业蜕变而来的。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的领头羊都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面临的是要么在里面艰难地与块头和实力都远远超过自己的国企巨头竞争,要么连这个领域都进入不了。是的,民营企业是后起之秀,国企占据了先天的优势,竞争本来就是有先来后到的。但是民营企业怕的不是竞争不了,而是不公平的竞争,或者国企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甚至在一些领域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形成了利益集团,不仅影响着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还影响着国家的政策制定。
一些大的民营企业还好,已经能够获得政府的相应支持,利用自己的规模来自我扩张。最惨的就是中小民营企业,不论是政府财税的扶持,还是金融服务的扶持都是喊的多做的少。可以说,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是非常悲惨的,逼着他们铤而走险,使用不规范竞争的手段。而中国的民营经济能有今天,全靠数百万民营企业前赴后继地冲杀出来的。今天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民营企业理所应当地要享受,而且是要公正,公平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