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用屁股回应绿色GDP
2006-12-12 09:47:19
9日,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的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获得了“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不过课题组表示,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地方政府一面高喊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面要求退出核算试点,这种矛盾的表态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地方政府抵制绿色GDP
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的理念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过去经验看,“好”主要是指效益好,但现在的“好”则还包含质量好。两者的区别在于,效益好注重于眼前,而质量好注重于长远。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明年定义为“中国经济质量年”也许不太为过。
如果以GDP来衡量,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奇迹。但是以绿色GDP来衡量,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可能就没有那么好了。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因此,提高GDP与绿色GDP吻合度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能耗与资源消耗,保护好自然环境。
从本轮经济运行轨迹看,这种警觉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在今年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3%,为近3年来最高增幅。但是到了下半年,随着国务院清理新开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急剧下降,10月份当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只有16.8%,为数年来最低。与此同时,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先行指标的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率则在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二是工业明显减速。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4.7%,增速远低于9月份的16.1%,为2006年1月来最低增幅。
由此可见,实施绿色GDP试点是一件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这样一件利国利民、受公众欢迎的好事,为何却遭遇“两头热中间冷”的尴尬局面。
可以想象的是,上个周末有不少地方都会召开大会“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那么,我想“循环经济”、“以人为本”之类的理念都可以通过绿色GDP这样一个评价体系得到比较好的反应。地方政府对上是用嘴高喊“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对下却又是抵制绿色GDP,说得粗俗些,这是否是用屁股在说话呢?
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态度
从表面上看,绿色GDP核算试点难产是由于目前绿色GDP的统计调查还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绿色GDP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GDP统计体系中添加一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评价指标,其次,我们应该意识到无论有多少技术困难,中国实施绿色GDP都是大势所趋。绿色GDP的环境核算虽然困难,但在发达国家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墨西哥、印尼、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发展中国也纷纷仿效。可见,“国情论”是应该成为抵制绿色GDP的理由。
因此说到底,“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态度,绿色GDP在一定程度上,动了地方以及官员的“奶酪”,他们难免要产生抵触情绪。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一旦实施绿色GDP,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
绿色GDP需要公众推动
我们还必须正视现实困境,综合、全面考虑,出台一揽子计划(包括扶持地方经济、干部考核体系等),不能罔顾现实困境匆匆上马,强制实施,到头来落得个“四不像”的尴尬局面;既然地方政府不愿意“高抬尊臀”,那么我们还要争取公众参与,扩大公众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公众参与和绿色GDP有什么关系?许多环境因素很难纳入货币核算,国外就发明了一种可称为公众评估的办法。例如,某些规模巨大的公共工程项目,要核算它的生态影响,不同的核算法有时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所以,环境专家们便诉之于公众的主观评价。围绕这些公共项目,要允许相关的专业部门与较独立的专家机构,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与调查。将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写清楚,最后请公众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老百姓讲话,人心本是一杆秤。公众对关系到自己身心健康的事情,都会有真实的表述。因此,实施绿色GDP,要有一个公众参与的社会氛围。要认真收集与了解公众对经济收入和环境破坏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的数据应成为绿色GDP的重要补充。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直接表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育程度,也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水平。人民既需要经济的增长,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需要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身就包含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内涵。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就必须实现这三者的平衡。公众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杠杆。
从衡量经济增长的GDP,到衡量资源环境的绿色GDP,最后到衡量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是一个充满着挑战与希望的事业。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