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经贸对话的三大看点

2006-12-14 09:41:31    

中国入世五周年的日子刚刚过去,明日(14日),美国财长鲍尔森将率领“超豪团”访华,展开中美新一轮的战略经贸对话。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门前那条街上公然叫卖盗版光碟的小贩们已不见踪影,这个有趣的变化,是过去五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真实生活场景,也为即将到来的中美对话营造了别样的气氛……

 

表面文章:中美“互不相让”

美国派出庞大高层代表团的背后,原因是美国背负的压力越发沉重,特别对华贸易立场较强硬的民主党重掌国会、美国商界早前强硬抨击鲍尔森对华贸易政策“太有耐性”,令这位被喻为“中国通”的前高盛主席不得不频频发言。他在8日接受CNBC电视台访问时称,中国应加紧提高汇率弹性并加速其它经济改革,否则美国和其它国家可能会失去耐心。他说:“短期而言,就是现在,我们需要更大的(人民币)汇率弹性。但显然中期而言,人民币币值需在竞争性的市场中确定。”

将与鲍尔森通行的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也表示“回顾过去的一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改革的势头开始放缓,这非常令人不安。”具体是“在中国国内,反对进一步实施市场自由化的呼声正在提升,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也在加大。”并称,美国已打算不惜诉诸贸易纠纷,也要确保中国履行其加入WTO时作出的承诺。

中国方面:与央行行长助理易纲强硬的回应不同,央行行长周小川则显得比较温和,称中国已作好准备给鲍尔森一行“非常积极和主动的回应”。

 

实质内容:外界热炒的人民币汇率不会成为焦点

美国主流媒体在评论这个代表团时多次使用了“高级别”和“非同寻常”的字眼,认为这个代表团将在人民币汇率、贸易不平衡、打击盗版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向中国全面施压。从鲍尔森的表态中,我们似乎看到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了焦点中的焦点。

我们知道,所谓战略对话,一般是指大家闭门开会,不打官腔,有啥说啥,已经进行了两轮的中美战略对话就是这种类型。一批高级官员凑在一起“聊天”,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引人关注。

对话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长期的、综合性的、战略性的议题,如中国扩大内需、金融开放、改变产业结构、能源问题等;第二部分是短期的议题,如人民币升值、贸易不平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议题里面,贸易不平衡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美国希望中国能消除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时遇到的障碍。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鲍尔森在纽约经济俱乐部讲话,当时他这样说的:“说到我今年晚些时候的中国之行,这将是我们之间的第一轮战略经济对话。我们是从长期的角度出发,通过这种更具有战略性的长期的对话,我们可以解决一些真正的实质性问题;而在一些短期问题上加强接触,我们双方也会增强信心。”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外界判断人民币汇率将成为这次中美战略对话的焦点是不正确的,因为12月8日鲍尔森的讲话是其缓解美国国内压力的一次“表演”。

 

意外之喜:开放服务市场可能成为中国送出的“圣诞礼物”

这次会谈,最终只是交换彼此的立场及诉求,并寻求共识,会后出现具体的协议或决定可能性不大,特别是人民币汇率上,鲍尔森上次访华时,中方已交代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因此预期今次对话,更多的时间会集中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上,如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银行业的限制等。

尽管中国在具体问题上可能不能让美国满意,但是我们也不能让鲍尔森“空手而回”呀? 

幸运的是,目前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尽管中国政府已大幅下调了关税,但其在开放服务业的成绩“参差不齐”。中国应在多哈回合世界贸易谈判中提出开放服务市场的重大提议。服务市场的发展,是中国实现更均衡经济增长、减少对出口依赖的关键。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五周年的纪念日,正是中国提出上述提议极具象征意义的良机。中国还可以设定自己开放服务市场的时间表,并以开放服务市场的提议为条件,换取美国和其它国家的贸易让步。这可能有助于平息国内的不同声音。

对于奄奄一息的多哈回合谈判,中国的大胆举措可能成为重启谈判最后、最大的希望。它会为北京赢得赞赏,展现出开明的领导力,而中国要想国际社会接受其为负责任的新兴超级大国,就必须发挥这种领导力。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进出口国,采取措施巩固多边贸易体系,显然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归根结底,此举将重新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注入活力,令中国从中受益。如果中国本周发出信号,表示已准备好采取这项举措,那么鲍尔森代表团的北京之行将是值得的。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