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宏观调控着力何处?
2006-12-21 10:26:26
2007年,宏观经济将继续走在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一结构失衡的“刀刃”上。流动性泛滥的“漩涡”,正迎来呈现逐渐扩大趋势;明年调控基调将稳中偏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调控仍将是调控的重点……
2007年,宏观经济将继续走在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一结构失衡的“刀刃”上。流动性泛滥的“漩涡”,正迎来呈现逐渐扩大趋势;明年调控基调将稳中偏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调控仍将是调控的重点。
明年上半年或将加息
流动性过剩现象仍将在2007年持续存在,这几乎是所有研究机构的共同预测。那么,明年的利率政策将如何出招,其实际效用又会有多大呢?
2007年提高利率的可能性很大。一是由于投资回报率仍然较高、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从提高资金成本、抑制投资过热的角度来讲,2007年存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二是由于顺差仍将保持在高位,明年资金过剩的情况很难有明显的改变。三是稳定储蓄的需要。居民储蓄分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储蓄持续减少,势必影响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和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在时间上,根据2004年以来的经验,每年一季度末到二季度一般都是紧缩政策出台较为密集的时期,考虑到2007年上半年投资和信贷反弹的压力较大,所以,分析认为2007年第一次利率上调的时间点可能在2007年上半年。
利率政策是一个总量政策工具,不可能依赖它解决过多的结构性问题,但这并不是说加息对解决结构性问题无能为力。分析认为目前在所有的结构性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投资和消费增长不协调问题,通过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投资过热,提高投资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投资和消费的失衡问题。
目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和外贸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过多有关,由于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这种情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这决定了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为了避免流动性过剩给经济金融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了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来实现贸易平衡之外,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提高利率来提高资金的成本抑制投资和资产泡沫。
“三率”齐动防“三过”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年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分析认为,为防止流动性过剩再度引发信贷投放过多和投资增速过快以及抑制外贸顺差过大,金融调控在加大发行央票这一常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同时,还需动用汇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手段。不过,相对于汇率、利率等价格型工具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的运用可能更频繁。因为,后者传导的“链条”较短,回收流动性更直接有效,而且引起的“共振”较小。
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的搭配使用,仍将是央行对冲流动性的主要方式。分析认为,由于日常发行央票受制于商业银行的购买意愿,而定向央票更具强制性,可能会多次使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望深度冻结流动性,却会带来市场短期利率剧烈波动的负面影响,不易多用。
在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背景下,利率调控将呈现“双轨”特征。在银行信贷市场上,通过维持相对较高的利率,抑制投资与信贷的过快增长;在货币市场上,则力图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将中美利差水平锁定在2-3%之间,以提高成本来抑制境外热钱的流入,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在推动扩大消费内需等政策发挥效应的同时,还需要汇率政策在调整国际收支方面发挥辅助作用。2007年,随着美国经济趋缓和美元疲软,人民币升值步伐将有所加快。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有望进一步放宽,以增加汇率弹性,促使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逐步回落以及外汇储备增长显著放缓,从而阻断流动性泛滥的源头。
改变双顺差至少还要两年
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会保持增长趋势。我国经济仍将在货币流动性、外贸顺差等方面遭受多重压力,明年将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分析认为,明年顺差规模不会明显减小,但顺差规模增长的幅度将会减小;顺差的持续扩大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分析认为,这需通过综合性政策措施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逐步缩小顺差。
今年年底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GDP的7%,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达到GDP的7%,而且这种趋势还没有逆转的迹象。因此明年出口还会继续强劲,进口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估计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到后年,不过增长的幅度会逐年放缓。外汇储备增长何时结束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从外部看,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下一步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的解决?
当前顺差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美元发放过多的问题,是美国的问题。近期内不能让人民币大幅升值,这样会对国内就业造成大的冲击。但我们可以在劳动成本上做文章,如普及农民工社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成本过低的矛盾,目前,农民工社保的覆盖率很低,社保体系是地方化的,不能在全国流动,因此,与其调整汇率,不如扩大社保范围,而且还能提高劳动成本,增加农民工收入。这样既有利于解决社会差距过大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外部不平衡的问题,一箭双雕。
7000亿元增收财政怎么花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税收收入从不足4000亿元扩张到38000亿元左右,增长十分迅猛,今年财政增收可能历史性地突破7000亿元。这7000亿元如何才能用在“刀刃”上呢?分析认为,财政增支的着力点应该在如何改变我国经济模式由政府投资拉动、出口拉动的局面。要达到这个目的,财政必须向居民返利。财政至少可以通过提高四类支出达到还利于民的目的:第一,可以加大对社保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从而降低老百姓储蓄的愿意;第二,取消利息税,增加存款利息。目前,我国银行的息差过大,增加存款利息,可以提高居民收入;第三,可以适当降税;第四,财政收入的使用要倾向低收入群体。社会财富到一定阶段以后,财政要起到平滑作用,让更多居民享受到经济成长的成果,这样消费才能起来。所以,下一步财政将凸现公共性,财政增收部分主要应该投向基本的公共服务、医疗和社会保障,特别是着力于拉近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享受公共服务的距离,体现公共财政面前一视同仁。
个税征收 盯紧富人皮夹子
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总额已经突破2000亿元大关,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1.6%上升到6.8%。而一个非官方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普通工薪阶层为个税总收入贡献了60%的份额,富人的纳税份额还不到10%。难怪有专家称,中国富人的税收负担在世界上是最轻的。但现在中国个税改革的问题是,如何向富人征税?
国外通过税收“劫富”的根本方法是超额累进,越富有边际税率越高。然而,德国税改经验可见,累进税率的相关管理太复杂,需要完整反映个人真实收入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征收成本高,如果原文拷贝到我国似乎不太兼容。13%的一刀切式个人所得税税率,是俄罗斯推出的个税方案,这种实行单一税率的方法,大大降低了税收征管的成本,但是,这仍然没有解决我国目前征收个税最核心的问题——如何确定个人总收入。澳大利亚的做法是让每个纳税人都有一个税号,投资或受雇的时候须向银行或雇主提交税号,享受医疗、教育等福利时,纳税人也都得出示税号。从这个税号上,我们可以看到责任、义务与权利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而我国的个税改革似乎正在走一条澳大利亚和德国的中间路线,“由分类征管,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管模式”是个税改革的大方向。这条道路能否打开富人的皮夹子还有待改革验证,但至少,在澳、德两国还是有效的。
分析认为,明年的个税自行纳税申报,只是个税改革的起点,这将为落实个人税收责任、培养纳税习惯、国家掌握居民收入情况,乃至今后推出综合征管和税收减退等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