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活在电煤市场里的“恐龙”
2006-12-28 09:53:52
27日,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首次以半天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而且明文规定必须在一个月内结束,“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研究员认为,这种会议是“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的一次调和,而不论这种调和方式多么不尽理想或体制落后,现实决定了它还要必须存在下去……
发改委欲匆匆了结07年煤炭订货会
26日国家发改委又对外公布了一份计划内电煤订货的相关通知,要求继续坚持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方向,由煤、电供需双方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协商确定价格。
通知指出,2007年中国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受部分区段铁路运力紧张等影响,仍有可能出现区域性、时段性的产运需矛盾。要进一步推进煤炭订货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
对于2007年的煤炭订货工作,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只在27日下午召开一次为期半天的视频会议,明确有关原则、政策和要求,引导企业衔接。之后煤电双方企业自主选择,发改委彻底放手。
而煤电企业双方在总量为7.38亿吨的跨省区煤炭运力配置框架内,必须在一个月内,自主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衔接,但“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也就是说,最迟在明年1月末的时候,这次影响火电企业全年用煤的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就告终止。
一不小心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发改委此次破天荒举办视频会议,并严格规定影响甚大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匆匆收场,其实是吸取了今年订货会的教训。
其实对于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已几十年,被称为煤炭领域“计划经济的恐龙”的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2005年前的名称是“全国煤炭订货会”),发改委早在去年就打算“全身而退”,并宣布不再设定涨价上限,由电煤供需双方自主协商交易价格。然而,煤电双方因价格问题却争执不下,一直到今年3月也没有确定下来,弄得发改委不得不再次以行政方式,对煤炭出台8%限价政策。
而发改委这样“一刀切”之后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之后便是电力企业亏损的呼声不断。为了帮助电力企业消化由煤价上升带来的亏损,发改委只好在6月第二次实行煤电联动,允许电厂以半年为周期,根据电煤价格上涨情况提高电价,并要求电力企业消化30%的涨价。谁知发改委此举又招致了最大的利益集体——群众的不满,连带今年油、水、粮、气等一系列基本资源商品的张价,发改委今年成了被大众“说道”最多的政府部门。
本想只是平息煤电双方的纠纷,谁知自己一年遭尽了非难,因此发改委对2007年的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小心翼翼,生怕再次推倒这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让自己用至少半年的时间打理残局。
当“市场煤”遇到“计划电”
将煤炭订货会称为“恐龙”其实是很贴切的,因为它的背后是在其他行业早已消失多年的价格双轨制。我国自1993年进行煤炭价格部分市场化改革,国家为了确保电价稳定,设定了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从而形成了“计划煤”与“市场煤”之间的价格双轨制。这造成了多年来订货会上煤电之争的根本原因。每次这个会议上煤电双方的矛盾就在于:煤炭企业想用市场价卖煤,而电力部门则坚持要用低于市场价的计划价买煤。
其结果就是:一方面国有电力企业无力承受市场化的煤炭价格,另一方面电煤计划内的低廉价格损伤煤企生产积极性。
于是在2002年之后,政府曾一度取消了电煤指导价,实行市场定价,但之后连续三年煤炭价格大涨,又形成了“煤电顶牛”的局面,结果中央为了降低电力公司的成本,又恢复了包括电煤在内的能源价格指导政策。
但是国家发改委一直试图改革煤炭订货方式和电煤价格形成机制。在2004年的煤炭订货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就曾表示:“我希望像今年这样的煤炭订货会明年不再召开。”
所以说到底,不管是发改委,还是煤企、电企,他们碰到的根本问题是久违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是“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只能依靠行政力量调和的体制矛盾。
那只计划经济的“恐龙”
煤电冲突何时再次上演尚难预料,不过据统计,现在计划电煤与市场煤价格差在每吨40元左右。同样的商品却有着不同的价格,那么恐怕就要付出40块钱的“争吵成本”来填平中间的距离,来符合市场“等价”的原则。
但是目前看来,如果贸然取消煤炭订货会,本身就是一盘散沙的煤炭企业,很容易被处于垄断地位、比较集中的五大电力集团各个击破。如果要真正解决问题,当然还是要让电力部门尽快进入市场化改革之中。
不过就在这个月,国资委曾发布一份文件,称要加强国有资本在电力电网行业的垄断地位,看来不管是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还是可能取代它的山西全国煤炭交易市场,一只计划经济时代的“恐龙”还会在电煤市场顽强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