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宏观调控: “稳政策、调结构”
2007-01-05 10:21:17
从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官方可能做出的政策选择看,实施了两年的“稳健”经济政策将继续生效,“稳健”仍将是2007年一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而2007年,我国宏观调控将呈现“稳政策、调结构”的新特点,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将把更大的力气用于结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八大经济工作首重宏观调控
此前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五、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六、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八、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会议对2007年的宏观调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新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动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在政策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稳健”仍是宏观调控的关键词
我国经济新一轮的上升期,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从2003年起的这四年经济增长主要特点,是一种既没有通胀又没有通缩,而且也没有瓶颈的高增长,出现这种局面说明宏观调控水平在不断提高,说明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存在周期性涨落的客观现实,就经济波动的一般规律而言,经济增长过热,即常说的“大起”,必然导致随后的“大落”。中国以往经济波动中经常出现的"大起大落",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经济波动规律,没有及时防止“大起”,而是等到经济增长率已突破11%的上限警戒线、经济陷于全面过热而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进行被动调整。
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所进行的本轮周期中第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是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份行业出现局部过热时,就适时、适度地进行的主动调控。这一次调控见事早、动手快,防止了局部过热转为全面过热,避免了因“大起”而导致“大落”的局面,并由此延长了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运行。2005年上半年,针对房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所进行的本轮周期中第二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又一次防止了局部问题转为全局问题,进一步延长了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运行。从2000~2005年,本轮周期已连续六年在8~10%左右的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内平稳较快运行,这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由于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延长,就有可能在一轮十年左右的中程周期内出现几次经济运行的偏热或偏冷、几次小峰或小谷。这就要针对一轮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和新问题,适时、适度地多次进行相应的微调。今年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上升到10.3%和11.3%,再次出现偏快倾向。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实施了第三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以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保持下去。
此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的扩张与收缩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自身的行为。而现在,宏观调控的体制基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宏观调控的对象即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投资和经营行为已市场化、自主化。企业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有一个认识、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特点,如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扩张冲动,一些企业投资实际上只负盈不负亏的软预算约束等;同时还带有不成熟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如企业行为的非法制化、非理性化等。在这种情况下,与经济增长的“高温”降下来很慢相对照的是,经济在“升温”时却升得很快。这表明,在本轮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中,宏观调控主要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从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官方可能做出的政策选择看,实施了两年的“稳健”经济政策将继续生效,“稳健”仍将是2007年一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宏观调控将是“稳政策、调结构”
在连续四年10%经济增长后,2007年,我国宏观调控将呈现“稳政策、调结构”的新特点,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将把更大的力气用于结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大的起伏,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来之不易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尽可能地延长。2007年,国家将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注意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也在加剧。特别是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失衡关系,不能再任其发展,节能减排也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扩大内需成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突出任务。我国投资增长率已经连续几年以接近消费增长率一倍的速度增长,使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来自发展改革委的信息显示,2007年,国家将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顺差的持续扩大,使得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被放在突出位置。2007年,国家将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采取的措施包括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适当增加进口等。2006年节能减排的任务难以实现,2007年,国家将以更大的力度来抓这项工作,并将其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发展改革委将及时分解落实年度节能目标,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抓好钢铁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严把源头关口,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继续做好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