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终于承认中国进入通胀时代

2007-09-12 09:51:00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这是自1996年12月以来单月CPI最高涨幅。而在此前一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今天在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上表示,他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状况感到担忧,这是政府部门首次以“通货膨胀”代替“物价过快上涨”来描述这一情况……

       8月CPI涨幅再创月度新高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增幅超过上月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价格上涨6.2%,农村价格上涨7.2%;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8.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分类来看,食品类价格中,8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较快,达到49.0%。居住类价格方面,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3.4%,租房价格上涨达到3.9%。基本与上月持平。目前为止,1-8月份的累计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已达到3.9%。比年初3.0%的全年预期高出0.9个百分点。

      物价全面上涨的风险大增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而2007年1-8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9%。在这种情况下,2007年全年的CPI突破3%已成定局,突破4%也“很有希望”,突破5%这个关口就看接下去4个月的物价走势了。而从目前的形势看,政府在调控过程中虽然努力平抑肉价,但是面对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有限。目前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将继续延续,直至生猪大批出栏,市场供应方面重现宽裕之后或可发生改变。9月4日,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猪肉的供求紧张情况要到明年的二季度才能好转。
        9月4日,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表示:“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源于食品涨价,其余商品价格则是有涨有落,并没有出现全面、持续的价格上涨,中国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是物价全面上涨。然而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8大类商品中,8月份,仍然是5类上涨,3类下降,并没有全面上涨。如果只看扣除了食品和住房的核心CPI,8月份仅仅上涨了0.8%,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首度出现与CPI相同的增长趋势,8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而在此前四个月中,PPI的同比上涨幅度呈下降趋势,4月至7月的PPI同比增长分别为2.9%,2.8%,2.5%和2.4%。8月价格压力在PPI中显现或意味着通胀压力的进一步上升。这意味着通胀压力扩展至非食品部门的风险已经大大增加。

        周小川的一句话暴露监管层的真实想法
        此前,从国家发改委到国家统计局的口径都是用“物价上涨”和“物价结构性上涨”来表述这一情况,却不愿提及“通胀”这个字眼,尽管他们近来不断向外界“吹风”以起到为8月CPI数据出炉做舆论导向的作用。
         但是10日,当周小川正在出席国际清算银行(BIS)有关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央行首脑会议时被在记者问及是否担心通胀时,他回答称:“当然是的。对抗通胀是我们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政府部门首次以“通货膨胀”代替“物价过快上涨” 来描述这一情况。
         尽管监管层一再强调目前是结构性通胀,而且核心CPI并不高。再者,CPI的屡创新高和央行的货币供给偏快有一定的直接联系,但还不能说流动性过剩是造成通胀的根本原因。
  要解决通胀问题,必须从供求两个角度进行解决。首先,必须巩固前期的增加供给的措施。比如给农户补贴、鼓励农民养猪的措施必须继续加强,同时严厉打击厂商联合提价的行为。必须把解决供给问题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再者,在需求方面可以通过加息等货币政策抑制居民需求,央行下一步的货币政策必须以紧缩为主,加息就在眼前。目前从资金面来看,通胀压力的确很大,年内控制住通胀已经不大可能。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