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单靠价格当敲门砖必将受挫
2007-10-08 10:09:13
在中国汽车市场面临过剩的局面下,中国的汽车业该怎么发展,该怎么样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汽车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过,在刚刚结束的第62届法兰克福车展上,中国车的表现“让老外吃惊,让国人欣慰”。即使这样中国汽车业价格低廉的背后面临着质量、服务等方面的不足,在这里我们民族的汽车业须有学习的精神……
中国汽车价格优势敲开德国的大门
在刚刚结束的第62届法兰克福车展上,中国车的表现可以用“让老外吃惊,让国人欣慰”来形容。虽然之前盛传因为涉嫌抄袭宝马汽车(BMW) X5而面对起诉威胁,但来自中国的双环CEO汽车并没有在德国宝马的压力下低头。另外,华晨汽车作为惟一参展的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携旗下尊驰、骏捷、FRV和中华COUPE四款车型亮相。尤其让人振奋的是,中华尊驰在西班牙通过了欧洲权威汽车检测机构EURO-NCAP的三星标准测试,而就在3个月之前,这款车仅被EURO-NCAP评定为一星。此次车展,华晨有力地回击了“碰撞门”事件。
一个国外管理咨询机构调查显示:1/4的德国消费者在购车时会选择中国车。在有驾照的被调查者中,28%的人认为在未来5年内中国车在德国将会取得像日韩汽车制造商一样的成绩。63%的人认为在购买中国车时驾乘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48%的人认为价格将起决定作用;大约4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车应该更加注重排放性能,环保性能排在购车因素的第3位。
双环汽车之所以能够引起德国的兴趣,还是靠的价格低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双环在车展现场宣布了即将进入德国市场的CEO售价——起价为25990欧元,在德国市场,一辆同样大小的宝马X5的售价至少需要45000欧元以上。相对而言,双环的CEO还是具有非常明显的性价比。
中国汽车遭到排斥
虽然双环CEO在德国靠价格优势敲开了大门,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俄罗斯相关部门7月份曾宣布,暂停审批中国汽车在俄的所有生产项目。俄罗斯,这个曾经被普遍看好的通向西欧的市场跳板,冷酷无情地给高温连发的中国汽车浇上了一盆凉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冷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说不的理由无非两点,一是中国汽车质量普遍不高,甚至存在着安全隐患,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二是低价取胜的中国汽车一旦在俄罗斯立足,必然会冲击本土汽车业。这也是中国汽车迟迟不能进入世界主流汽车市场的原因,是钳制中国汽车发展壮大的两大命门。如果说我们没有准备好,那就是在产品上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它反映了中国汽车综合实力的羸弱。
中国汽车的低价格冲击波已经引起了国际汽车市场的广泛关注,除了西方汽车发达国家以及企业的抵制(它们宁愿到中国来追求低成本,而不去享用中国生产的价格低廉的产品),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警惕,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排斥中国汽车的局面。而且这种情况要比当年西方国家排斥韩国汽车要严重得多,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汽车的发展潜力和蕴含的能量同时也远远超过韩国汽车,甚至是日本汽车。中国汽车的威胁,现在看来,仿佛比日本汽车更为可怕。
中国汽车业进军国际市场要有“学习”精神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曾说,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产能出现过剩局面,汽车产能已超过1000万辆;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汽车的出口也面临着困难。欧洲议会在去年年末通过了旨在限制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欧V和欧VI标准,其中欧V标准将于2009年9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的汽车要想达到环境标准以及满足顾客对质量的要求,还要跨越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当然,质量是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问题,“碰撞”是我们自主品牌欧洲出口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中国汽车出口海外,必然要争抢对方的市场份额,必然要影响对方汽车制造商、工人甚至国家的经济利益。碰撞只是我们遇到的第一关,其他诸如排放、废旧材料的回收率等关卡,门槛只会更高。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直面碰撞的勇气,更需要的是提高应对碰撞的能力。若在当地建厂后,需加快我国汽车企业在海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同时,在海外建厂之后,能够配套相应的产品研发、市场调查等部门,更好地生产出适合当地情况、符合该国标准的汽车产品,有利于更好地打开市场。
中国汽车要真正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在质量和服务上下工夫。比如在俄罗斯,产品设计要符合俄国人体形,要安装安全气囊和防抱死装置。俄罗斯路面条件相对较差,因此,中国汽车的质量必须过硬。若要要打开中东市场,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和适应市场需求。气候方面,海湾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的夏季长达9个月,因此,对车的空调系统、冷凝系统等要求都比较高,维修和保养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丰田汽车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榜样。丰田汽车根据该地区的特点,设计了带有大功率空调和面向各个层次用户的轿车。丰田轿车在当地投入的车型最多,从适合于冲沙的陆地巡洋舰、高端商务车、高中低档家庭轿车到中小型巴士等各种车型,不下十几种,而且都配备适应当地炎热气候的大功率空调。所以在当地的汽车市场,丰田占到一小半的份额。
中国汽车价格优势敲开德国的大门
在刚刚结束的第62届法兰克福车展上,中国车的表现可以用“让老外吃惊,让国人欣慰”来形容。虽然之前盛传因为涉嫌抄袭宝马汽车(BMW) X5而面对起诉威胁,但来自中国的双环CEO汽车并没有在德国宝马的压力下低头。另外,华晨汽车作为惟一参展的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携旗下尊驰、骏捷、FRV和中华COUPE四款车型亮相。尤其让人振奋的是,中华尊驰在西班牙通过了欧洲权威汽车检测机构EURO-NCAP的三星标准测试,而就在3个月之前,这款车仅被EURO-NCAP评定为一星。此次车展,华晨有力地回击了“碰撞门”事件。
一个国外管理咨询机构调查显示:1/4的德国消费者在购车时会选择中国车。在有驾照的被调查者中,28%的人认为在未来5年内中国车在德国将会取得像日韩汽车制造商一样的成绩。63%的人认为在购买中国车时驾乘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48%的人认为价格将起决定作用;大约4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车应该更加注重排放性能,环保性能排在购车因素的第3位。
双环汽车之所以能够引起德国的兴趣,还是靠的价格低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双环在车展现场宣布了即将进入德国市场的CEO售价——起价为25990欧元,在德国市场,一辆同样大小的宝马X5的售价至少需要45000欧元以上。相对而言,双环的CEO还是具有非常明显的性价比。
中国汽车遭到排斥
虽然双环CEO在德国靠价格优势敲开了大门,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俄罗斯相关部门7月份曾宣布,暂停审批中国汽车在俄的所有生产项目。俄罗斯,这个曾经被普遍看好的通向西欧的市场跳板,冷酷无情地给高温连发的中国汽车浇上了一盆凉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冷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说不的理由无非两点,一是中国汽车质量普遍不高,甚至存在着安全隐患,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二是低价取胜的中国汽车一旦在俄罗斯立足,必然会冲击本土汽车业。这也是中国汽车迟迟不能进入世界主流汽车市场的原因,是钳制中国汽车发展壮大的两大命门。如果说我们没有准备好,那就是在产品上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它反映了中国汽车综合实力的羸弱。
中国汽车的低价格冲击波已经引起了国际汽车市场的广泛关注,除了西方汽车发达国家以及企业的抵制(它们宁愿到中国来追求低成本,而不去享用中国生产的价格低廉的产品),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警惕,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排斥中国汽车的局面。而且这种情况要比当年西方国家排斥韩国汽车要严重得多,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汽车的发展潜力和蕴含的能量同时也远远超过韩国汽车,甚至是日本汽车。中国汽车的威胁,现在看来,仿佛比日本汽车更为可怕。
中国汽车业进军国际市场要有“学习”精神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曾说,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产能出现过剩局面,汽车产能已超过1000万辆;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汽车的出口也面临着困难。欧洲议会在去年年末通过了旨在限制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欧V和欧VI标准,其中欧V标准将于2009年9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的汽车要想达到环境标准以及满足顾客对质量的要求,还要跨越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当然,质量是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问题,“碰撞”是我们自主品牌欧洲出口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中国汽车出口海外,必然要争抢对方的市场份额,必然要影响对方汽车制造商、工人甚至国家的经济利益。碰撞只是我们遇到的第一关,其他诸如排放、废旧材料的回收率等关卡,门槛只会更高。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直面碰撞的勇气,更需要的是提高应对碰撞的能力。若在当地建厂后,需加快我国汽车企业在海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同时,在海外建厂之后,能够配套相应的产品研发、市场调查等部门,更好地生产出适合当地情况、符合该国标准的汽车产品,有利于更好地打开市场。
中国汽车要真正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在质量和服务上下工夫。比如在俄罗斯,产品设计要符合俄国人体形,要安装安全气囊和防抱死装置。俄罗斯路面条件相对较差,因此,中国汽车的质量必须过硬。若要要打开中东市场,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和适应市场需求。气候方面,海湾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的夏季长达9个月,因此,对车的空调系统、冷凝系统等要求都比较高,维修和保养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丰田汽车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榜样。丰田汽车根据该地区的特点,设计了带有大功率空调和面向各个层次用户的轿车。丰田轿车在当地投入的车型最多,从适合于冲沙的陆地巡洋舰、高端商务车、高中低档家庭轿车到中小型巴士等各种车型,不下十几种,而且都配备适应当地炎热气候的大功率空调。所以在当地的汽车市场,丰田占到一小半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