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项目成就“千里南北半日还”
2007-10-15 09:50:49
10日,国家发改委网站的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的话,工程年内就可以开工建设,2010年投入运营。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动议及讨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即将拉开序幕……
千里京沪半日还
去年3月,发改委曾发布公告称,批准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立项并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将组建京沪高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但预计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的京沪高铁立项后却迟迟未开工,事实上在去年该项目就已完成了途经流域的防洪评价、地震灾害评价,上报给国家环保总局的环评报告,上报给国土资源部用地的预审报告,只欠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这一“东风”。
去年8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开始对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进行评估。堪称国内最繁忙铁路干线的京沪线,连通长三角、环渤海两大经济发达地区,沿线人口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目前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四倍,修建高速客运专线已迫在眉睫。
作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项目,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全线按最高时速350公里、设计运行时速300公里,共设置北京、天津、济南、蚌埠、南京、上海等21个客运车站。届时,北京到上海直达只需5小时,年单方向输送旅客8000余万人,将比目前京沪铁路上每小时平均130公里的动车组缩短5小时。
技术选择——舍磁浮选轮轨
京沪高铁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长达16年,其中一个争论激烈的焦点问题是这条客运铁道专线的技术选择。
究竟采用轮轨技术还是磁悬浮技术?从1998年起,国内专家就开始各抒己见,两种观点各有理由。最终,国务院批准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建议书》明确,京沪高铁将采用高速轮轨技术建设。
轮轨技术之所以最终胜出,主要原因在于:
与磁悬浮相比,轮轨技术要成熟得多。目前国际上已建成高速铁路的十多个国家,都无一例外选择了轮轨技术。京沪高铁长达1318公里,而我国的高速铁路又是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一些国家经历了三四十年发展历史,国内已掌握了大部分技术,线路、桥梁等施工难度要小一些的高速轮轨技术,更为稳妥。
由于磁悬浮技术须全部靠引进,在这方面占居垄断地位的德国对他们掌握的技术严格保密,在知识产权的输出问题上始终不肯
让步;但如果选择轮轨技术,德国就要面对日本和法国强有力的竞争,在技术上会做出让步。
能与现有铁路网络兼容,也是轮轨技术的一个优势。磁悬浮列车的线路只能点对点,不能进入现有铁路网络,乘客去往京沪线之外的任何一个站,都必须下车后再换乘轮轨火车。京沪间总客流量的70%左右是通过铁路网由沿线进入的,让这么多的乘客都去转车,高速铁路的运营效益将会降低。
两种技术造价悬殊恐怕也是决策部门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轮轨技术每公里造价为1亿元人民币,而磁悬浮需要3亿元;如果采用磁悬浮,总造价将超过3000个亿,筹资融资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70%国产化为相关产业提供大机遇
京沪高铁将完全是一个“合资”项目,股东有沿途的七个省市、铁道部和战略投资者。沿途的省市负责征地,算是出资占有股份,而包括外商和国内企业在内的战略投资者和铁道部也将投入资金。
根据去年7月铁道部就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向保险业进行的推介会上披露的数字,京沪高铁的总预算超过1600亿元。京沪高铁的投资主要有铁路建设、车辆设备和运营管理三块,其中铁路建设所占总成本比例最高。
铁道部曾透露,在铁路技术装备方面,京沪高速铁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采用国产化的技术装备,打造中国品牌,将有70%以上的技术依靠自主创新。可以说,在高速铁路这一领域,我国的科研成果几乎为零。因此,实现这70%的国产化,对我国自行研制高速轮轨有着很大的帮助。 除了技术方面,管理理念也是需要学习的。
中铁工、中铁建以及中交集团作为国内铁路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将承担京沪高铁绝大部分的建设工作。与此同时,由于铁路建设需要大量工程机械,因此对于这一行业也具有拉动作用。此外,国内机车制造企业也有望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