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困局”难解根源仍是垄断
2007-11-01 09:28:52
今年以来,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国际油价涨幅超过40%,冲破100美元的关口,似乎也就在眼前。如此高企的国际油价,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50%的原油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其影响本应是深刻而全面的,但受制于油价定价体系的掣肘,国内油价却总体上波澜不惊。……
国际油价再创新高直逼百元大关
国际油价29日再创新高,纽约指标原油期货价格盘中一度涨至每桶93.80美元,尾盘报收于93.53美元。分析认为,导致油价不断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墨西哥近日遭遇暴风雪,原油输出因此大受影响,其炼油公司已削减1/5产能。而墨西哥是美国第二大原油供应国,今年前8个月平均每天向美出口原油145万桶;同时,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紧张关系无疑也是推动油价走高的一大原因;此外,国际油价在近三个月疯长还应归罪于美元的持续贬值。而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于至31日召开会议。华尔街方面普遍预测,美联储将在会后宣布再次降息。而世界其他地区都面临加息的压力。这一预期带动美元对其他外汇汇率连创新高。29日,欧元兑美元升至1.4438。
美元贬值的现实效应,是石油和黄金等商品的价格出现非理性飙升。而在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已经多次拒绝通过增加产量帮助打压油价的要求。该组织认为,目前原油供需并未失衡,石油输出国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也未获取额外利润。预期在大量石油炒家的操作下,油价很可能在近期突破一百美元每桶。而美联储本月底若能出人意料的“不作为”,油价则才有掉头回落的可能性。
国内“油荒”依稀再现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突破90美元大关,国内柴油批发价格也一路飙升。各地油源供应趋紧,导致柴油零售市场全线告急,部分地区出现抢购潮,导致油市陷入脱销境地。据称,目前中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油而停业。同时,部分地区资源供应日趋紧张。以上海为例,尽管两大集团重点保障这一战略要地的供应,但由于毗邻地区柴油资源较为紧张,外省市加油站采取限量加油等措施,导致长途运输车纷纷进入上海地区加油。据了解,占据上海零售市场70%以上份额的中石化上海石油分公司,最近在国省道附近的加油站日均加油量较正常营业日增长40%到45%。由于上海部分社会加油站因货源组织困难,甚至已出现柴油停供现象,进一步加大了上海市场成品油零售主供应商的供应压力。为此,上海市经委从上周起就召集两大集团开会,要求他们全力以赴保供应。
催逼我国深化油价体制改革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国际油价涨幅超过40%,冲破100美元的关口,似乎也就在眼前。如此高企的国际油价,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50%的原油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其影响本应是深刻而全面的,但受制于油价定价体系的掣肘,国内油价却总体上波澜不惊。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原油成本上升,但国内石油垄断企业仍然是获益者。首先,他们所垄断的资源足以使他们打通从上游原油勘探到下游炼化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即原油价格上涨与下跌时均可获利,原油价格上涨时部分石油用于出口获得高价,同时也可以因为石油价格高企而提升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另一重不为人知的隐性收益是,企业在国内成熟油田开采的石油也以国际高质低硫油计算成本,使炼化亏损数额被人为夸大,这就使石油垄断企业在拥有保障经济安全与民众福利的美名之余,还能向政府逼宫要价。如上石化公布三季报,三季度净利润亏损9472.2万元,政府不得不考虑中石化今年前三个季度净利润节节下降的颓势。2006年初,中央财政补贴了中石化100亿元,明年中石化也可能获得类似的“顾全大局奖”。中石油成为数年蝉联亚洲最赚钱公司、中石化成为中国500强企业的榜首,绝不仅仅是账面游戏。
事实上,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得整个世界、一个国家、无数行业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一场空前的财富转移游戏中,在国际资本市场巨头、政府、垄断企业成为获利一方的同时,在国际资本与中国资源定价机制转型背景下,中国消费者正成为最终成本的承受者。
我们不得不指出,石油行业的国家管制主义事实上加剧了业已失衡的石油市场,而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油企的存在也等于是当初我们为自己设了一个陷阱,跳进去了想再出来却并容易,也正因此,本应成为市场化改革制订者与督导员的政府部门沦为救火队长,勉为其难地平衡各方利益。发改委虽然同情石油巨头的涨价申请,但为了顾全抑制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涨的大局,不得不暂停资源价格改革的步伐。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于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控制出台政府提价措施,今年内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政府提价措施。此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先后两次向发改委提交成品油涨价方案未果。,由于部分地区液化气市场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液化气价格管理保证市场供应的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努力增加资源供应,以确保液化气供应不脱销。不过,值得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救火队长永远是费力不讨好的。